北京人讲“落叶归根”,连身后事都透着股认真劲儿——要选个“得劲儿”的地方,既能挨着山清水秀,又得让活人心里踏实。昌平的天寿园墓地,算是把这份“认真”接住了。它坐落在天寿山南麓,抬眼能望到明十三陵的苍松翠柏,脚边淌着青龙河的细流,连风都带着点皇家陵寝的静气,倒不像传统墓地那样冷飕飕的。
进了园区大门,先撞进眼里的是两排玉兰树,春末开得满树雪似的,清晨的风裹着香往鼻子里钻。往深处走,银杏林在秋天能铺出半条金毯子,阳光漏下来,把每片叶子都照得透亮。青龙河的水不慌不忙绕着园区转了个弯,岸边摆着石凳,常有子女陪着老人来坐,说“先替爸妈看看地方”。园区的设计倒不单调,中式的六角亭藏在竹林后面,西式的天使雕塑立在草坪边,连墓碑都有好几种样式——有刻着梅兰竹菊的汉白玉,也有刻着全家福的花岗岩,像给每个家庭留了块“私人定制”的小天地。
比环境更让人踏实的是服务。园区里的顾问不催着你选穴位,倒先问“家里老人平时爱待在什么样的地方?爱花还是爱树?”有回碰到个阿姨,儿子在上海工作,她攥着园区工作人员的手说:“我家老周生前爱养月季,能不能选个能种月季的位置?”工作人员立刻带着她往西南角走,那里有片专门留的“花境区”,每块穴位旁边都留了半米的花池。还有后续的维护更贴心,逢年过节,园区会给没回来的子女发消息:“您家墓碑我们擦过了,还摆了束菊花,放心。”去年清明有位先生在外地隔离,工作人员拍了段视频发过去——墓碑前的冬青剪得整整齐齐,碑身没有一点灰尘,先生回复说:“像我自己去了一样。”
住在附近的陈叔常说:“天寿园不是墓地,是个‘有温度的地方’。”他老伴儿葬在这儿三年,每回过来,都能看见工作人员在擦墓碑、浇花,有时候还会跟他唠两句:“陈叔,今儿天凉,您穿件外套。”园区的资质也让人放心,是昌平区正规的经营性墓地,手续挂在大厅墙上,红章盖得清清楚楚。常有子女拿着资料来问,工作人员就把文件摊开:“您看,这是土地使用证,这是经营性墓地许可证,放心选。”
其实选墓地说到底,选的是份“安心”——让逝去的人能守着山清水秀,让活人的心里能搁下一块石头。昌平的天寿园没什么花哨的宣传,就凭着那片开了二十年的玉兰林,凭着工作人员擦了无数次的墓碑,凭着老客户口口相传的“放心”,成了不少北京人心里的“第一选择”。风从山那边吹过来,带着银杏叶的响,带着青龙河的水味,好像在说:“这儿,挺好的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