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末的风裹着松针的香气钻进衣领,我抱着刚买的黄菊往景仰园里走。青石板路的缝隙里藏着几簇苔藓,踩上去有点滑,旁边的工作人员赶紧伸手扶了一把,笑着说“这几天下过雨,路滑得小心”——不是公式化的提醒,倒像邻居阿姨的念叨。
景仰园坐落在昌平十三陵旁,背倚天寿山余脉,正对着蟒山层林,往东北望能看见长陵的古松林。当年选址时便顺着皇家陵寝的文脉走,可真进了园才发现,这“脉”不是威严,是亲近。主路左边的玉兰林春天开得满树白,像落了场不会化的雪;右边的银杏道秋天叶子黄得透亮,风一吹飘得满院子都是,有人把捡来的银杏叶夹在笔记本里,说“带点爸爸的温度回家”。
园区没做整整齐齐的“排排坐”墓区,倒分成了一个个小花园。“松鹤区”用汉白玉碑配侧柏,清瘦干净;“兰香区”是青灰花岗岩碑,旁边种着玉兰,花香能飘百米远。有块碑格外显眼:碑身刻着圆滚滚的橘猫,眼睛嵌着黑玛瑙,下面写着“我的小橘子,等我来找你”——逝者是位爱猫阿姨,生前养了十年的橘猫先走了,家人把猫刻在碑上,现在每天都有人路过摸一摸猫耳朵,像跟老熟人打招呼。
最暖的是这里的服务。进门左手的“追思亭”永远有温热的姜茶和桂花糕,冬天喝口热姜茶手就不抖了,夏天吃块桂花糕能压一压心里的闷。有次看见位阿姨站在碑前,手里的花束歪了,工作人员赶紧过去扶正,还掏出手帕擦碑上的灰:“阿姨,您上次说叔叔喜欢干净,我每天都来擦一遍。”阿姨抹着眼睛说:“老头子要是看见有人这么上心,肯定要笑。”每年清明园区会组织放河灯,把思念写在纸条折成小船,灯光顺着水流漂远,像把话寄给天上的人。
冬天再去时,雪落在松枝上把园子衬成水墨画。有位年轻人蹲在碑前,把热咖啡放在碑角轻声说:“爷爷,我升职了,像你说的那样好好吃饭上班。”碑前的小桃树裹着雪,枝桠挂着去年的祈福卡:“爷爷的桃花明年要开得更艳哦”。风一吹,祈福卡晃了晃,像有人轻轻拍了拍它。
走出大门时夕阳把影子拉得很长,回头看朱红门楣上的铜锁泛着暖光,侧柏枝桠里的喜鹊探出头叫了两声。原来思念从不是沉重的,它可以是玉兰的香、银杏的黄,是碑上的猫、热姜茶的温度,是“我来过、我记得、我永远想念”的安心——这就是景仰园,不是墓地,是藏着思念的花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