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人常说,选墓地是给亲人找“百年后的家”,得既要清净,又要安心。在老北京的“公墓清单”里,十三陵景仰园总占着重要位置——不是因为它有多奢华,而是它“长”在明十三陵的山怀里,连风都带着股历史的温凉。很多人第一次去景仰园,都会先被环境打动:沿着石板路往里走,苍松翠柏遮着天,远处天寿山的轮廓像铺了层淡墨,风穿过松枝的声音,比市区的鸟鸣还清楚。
关于大家最关心的“起步价”,2024年景仰园公开的起步价格大致在10万元上下。这个价格乍一听不低,但背后藏着“稀缺性”——十三陵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区,能用于公墓的土地早就是“寸土寸金”,加上景仰园是这里唯一的经营性公墓,土地资源掰着手指头算得过来。更关键的是,就算是起步价的墓位,也没“敷衍”——去年陪朋友咨询时,工作人员带我们看了东边“福泽区”的起步墓位:青石板铺的小路两旁,松树刚浇过水,泥土里带着松脂香,墓位前留着半平方米的祭祀台,足够放一束鲜花、一盘水果。朋友摸了摸碑身,说:“这石头凉丝丝的,像老伴儿生前喜欢的玉镯子。”

起步价只是“入门”,具体价格差异全在“细节”里。位置是影响价格的第一要素:景仰园北边挨着明长陵的“龙脉”区域,墓位能看见长陵的红墙,价格要二十万往上;南边靠近蟒山天池的“望水区”,能听见天池的流水声,价格十五万左右;起步价的墓位大多在东边的“福泽区”,虽然离核心景区远点儿,但走路十分钟就能到公共祭祀亭,亭子里有电源、有座椅,清明祭祀不用风吹日晒。
碑型和服务是另两个“加价项”。传统的汉白玉立碑,刻着“先考先妣”的楷书,价格和起步价持平;要是选艺术碑——比如用黑石雕成梅树形状,或者把亲人的照片嵌在碑身,价格能翻一倍;更贵的是“定制碑”,有位老人把老伴儿生前的小提琴刻在碑上,光是雕刻费就花了五万。服务方面,景仰园的“基础包”包括终身墓碑维护、每年一次免费擦碑;要是加“增值服务”,比如清明有人帮你献花、冬至有人帮你烧纸,一年要三千块;还有“个性化安葬仪式”,比如想在墓前读一段亲人的日记,或者放一首他喜欢的歌,工作人员会帮你布置场地,费用另算。
其实很多人选景仰园,不是冲“贵”去的,是冲“踏实”。它是北京市民政局发的“经营性公墓许可证”,产权能续二十年,不用担心“买了没保障”;环境是真的“养人”——三面环山像个“太师椅”,夏天不闷,冬天不刮寒风;还有“人文气”,园区里有不少老人来散步,说是“陪老伴儿逛逛十三陵”。朋友最后选了福泽区的起步价墓位,碑型是最简单的青石碑,刻了老伴儿生前写的“种菜日记”。他说:“这儿清净,离十三陵近,老伴儿爱逛博物馆,肯定喜欢。”
说到底,选墓地不是比“谁花得多”,是比“谁选得合心意”。景仰园的起步价不算低,但对于想给亲人找个“有山有水有历史”的家的人来说,这钱花得值——毕竟,“百年后的家”,要的就是“安心”二字。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