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前的风裹着些湿润的凉意,我陪奶奶坐了四十分钟公交到惠灵山陵园。她攥着张皱巴巴的纸条,说老姐妹推荐这儿“能看见太湖,树多不晒”。陵园的入口藏在两排香樟树后面,石板路两边的松柏长得比人高,风一吹,枝叶沙沙响得像谁在轻声说话。刚走到销售中心门口,就听见旁边阿姨扯着嗓子问:“你们这墓地是小产权不?我邻居去年买的小产权墓,现在村委会要拆,急得直哭!”奶奶的脚步顿了顿,拽了拽我的袖子:“咱可不能买那种不靠谱的。”我赶紧点头,心里却犯起嘀咕——惠灵山不是无锡的老陵园吗?怎么会和“小产权”扯上边?

后来和销售经理聊天才明白,墓地的“小产权”其实是个“伪概念”。压根没有法律承认的“小产权墓地”,所谓“小产权”,就是没拿到正规审批的非法墓地。正规墓地得有两个“身份证”:民政部门发的《殡葬服务许可证》,还有国土部门的《国有土地使用证》。惠灵山陵园是2002年滨湖区民政局批准的经营性公墓,这两个证就挂在销售中心的墙上,红本本上的公章清晰得很。那为什么会有传言?销售经理笑着说,是之前有中介把陵园里的“树葬区”当“小产权”卖——树葬是政府鼓励的生态葬,不用立大块石碑,只在树下埋个小骨灰盒,立个金属牌,但产权和传统墓地一样合法,只是安葬形式不同。

说到小产权墓地的风险,我想起隔壁小区的张爷爷。2019年他在无锡郊区买了块“终身使用权”的墓地,比正规墓便宜一半。结果去年春天,国土局来贴通知:那块地是农村集体林地,没经过殡葬审批,必须限期迁移。张爷爷找销售,对方早换了手机号;找陵园,人家说“是中介私自卖的,和我们没关系”。最后他只能把骨灰迁到正规陵园,又花了四万多,还落了句“折腾先人的骂名”。销售经理说,小产权墓地的坑远不止这些:没有后续管理,杂草能长到齐腰高;遇到征地拆迁,连补偿都没有;甚至没法在民政系统备案,连“逝者的身份”都不被承认——这哪是“入土为安”?分明是给活人添堵。

其实选正规墓地真的不用懂太多“专业术语”,我跟着奶奶跑了三回,总结出三个“笨办法”。第一是“看证”,直接让陵园拿出《殡葬服务许可证》和《国有土地使用证》,缺一个都不行;第二是“查网”,登录无锡市民政局官网,点“殡葬服务机构查询”,输入陵园名字就能知道是不是正规——惠灵山的信息清清楚楚挂在上面;第三是“问年限”,正规墓地的使用权都是20年一续,续期只收管理费,惠灵山的管理费是每年50块,写在合同里;而小产权墓地只会拍着胸脯说“终身使用”,因为他们根本没资格谈“续期”。

惠灵山陵园墓地小产权-1

奶奶最后选了惠灵山靠太湖的那块墓。站在那里,能看见远处鼋头渚的山影,风里飘着太湖的水汽。她蹲下来摸了摸脚下的土,说:“这土软和,像老家后园的田。”我掏出手机拍了张照,照片里她的白发被风掀起来,背后是波光粼粼的湖水。其实选墓哪有什么“技巧”?无非是选个合法的、有保障的——不是要多贵的位置,而是要让长辈走得踏实,让我们活着的人不用再为“产权”这种事焦虑。毕竟死亡从不是终点,被遗忘才是。而一个合法的墓地,就是我们和长辈之间最实在的联结——哪怕过了几十年,我们还能踩着熟悉的石板路,找到那方小小的石碑,说一句:“奶奶,我来看你了。”风会把这句话吹到太湖里,吹到松树上,吹到她能听见的地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