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风裹着松针的香气钻进衣领时,我正站在八达岭人民公墓的山岗上。目之所及是层层叠叠的翠柏,远处长城的烽火台在薄雾里若隐若现,连风都带着点历史沉淀后的温柔——很难想象,这是一处“销售墓地”的地方。

王姐是这儿的老销售顾问,穿藏青色外套,裤脚总沾着点草屑。她带我走墓区的时候,脚步很慢,像陪邻居逛自家院子:“你看这块地,下午两点有太阳,冬天来的时候,家属能搬个小马扎坐这儿晒暖;那棵老槐树底下的位置,夏天有阴凉,适合怕热的老人。”她蹲下来摸了摸一块浅灰色的碑石,指腹蹭过碑面上的纹路:“这石头是从房山拉来的,密度高,不会长青苔,家属擦的时候省劲儿。”我问她“销售秘诀”,她笑:“哪有什么秘诀?就是把家属的事儿当自己的事儿——上次有个阿姨哭着说‘我家老头儿最疼孙子,想选个能看见孩子跑的地方’,我就带她去了东边的小广场旁边,那儿常有附近的小朋友跟着家长来放风筝,阿姨站那儿看了半小时,说‘就这儿吧,老头儿能看着孙子长大’。”

上周遇到个姓陈的大爷,穿洗得发白的蓝布衫,手里攥着张旧照片——是他跟老伴儿年轻时爬长城的合影。他选了靠近长城烽火台的第三排墓地,说:“我跟她结婚那天,她穿红裙子,爬长城的时候摔了一跤,我背着她走了半里地,她在我背上笑个不停。现在选这儿,能跟她一块儿‘守着’长城,就跟当年一样。”销售助理小吴帮他量碑石的尺寸,问“要不要刻上‘执子之手’?”大爷摇头:“刻‘老伴儿,我来了’吧,她生前总嫌我肉麻,这样写她肯定‘瞪’我,但心里高兴。”小吴笑着记下来,还说“等刻好我给您拍照片,您先看看合不合适”。

八达岭人民公墓墓地销售-1

其实最让我触动的,是这儿的“不催促”。有对年轻夫妻,孩子去年因为白血病走了,才七岁。他们来选墓的时候,在樱花区走了三圈,妻子抱着孩子的毛绒玩具哭:“他喜欢樱花,说等春天要去武大看樱花,没等到。”销售经理听说了,当天就让园丁在他们选的墓位旁种了棵小樱花树,说“等明年春天,花肯定开”。后来夫妻每次来,都会坐在树底下给孩子读绘本,有时候会碰到王姐,王姐不说话,就递一杯热奶茶,坐在旁边陪着。夫妻说:“这儿的人不是‘卖墓地’的,是帮我们‘延续’对孩子的爱。”

八达岭人民公墓的门口,挂着块木牌子,写着“让每一个生命都有归处”。其实哪儿是“归处”啊——是活着的人每次想念时,能踩着松针铺成的小路,摸到熟悉的碑石,闻到风里的柏香,然后轻轻说一句:“我来了,你最近好吗?”而销售顾问们做的,就是帮他们找到这样一个“能说说话”的地方,不是用套路,不是用推销,是用一颗“把别人的亲人当自己的亲人”的心。

八达岭人民公墓墓地销售-2

昨天路过公墓的小超市,看见王姐在给一个老太太装橘子,老太太说“我家老头儿爱吃橘子”,王姐说“这橘子甜,您拿两个,给老头儿留一个,自己吃一个”。老太太笑着接过,往王姐手里塞了颗水果糖:“上次你帮我擦墓碑,手冻得通红,吃颗糖暖会儿。”风从长城那边吹过来,吹得老太太的白发飘起来,吹得橘子皮的香气漫开,连空气里都带着点温暖的味道。

哦对了,忘了说——这儿的价格表就挂在大厅墙上,碑石的材质、刻字的费用、墓地的管理费,每一项都明明白白。王姐说:“要是藏着掖着,家属能放心吗?我们卖的不是一块地,是一份‘能安心再来’的底气。”就像那个选了樱花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