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末的风裹着槐花香钻进衣领时,我正陪着朋友小棠往惠灵山陵园的深处走。她母亲去年清明选了树葬,今天是来挂新的祈福卡——不是什么郑重的仪式,更像带着刚熬好的槐花蜜,来和妈妈唠唠家常。

惠灵山在通州漷县,沿着京杭大运河的支流往北走,沿途能看见成片的杨树林,风穿过树叶的声音像翻旧书,翻着翻着就到了陵园门口。树葬区在陵园西南角,顺着缓坡铺展开,没有传统墓地的青石板与白墓碑,只有一棵一棵的树——侧柏、国槐、银杏、玉兰,每棵树底下都埋着个小小的可降解骨灰盒,据说三年就能融进土里,和树根缠成一体。树枝上挂着铜制小牌,刻着名字与一句短话:"爱养月季的人,终于住进了花园""老船长,现在你可以跟着风去任何地方",字里行间都是活过的温度。

负责树葬区的张师傅拎着水壶走过来,看见小棠就笑:"你妈那棵国槐又抽新枝了,早上刚浇过水。"他蹲下来摸了摸树底的土:"去年有位老中医选了侧柏,说'我一辈子治人的小病,现在要治治树的小病'。你看那棵侧柏,枝叶都伸到旁边桃树了——老中医生前最爱的桃胶,现在倒成了桃树的邻居。"风里飘来槐花香,张师傅抬头望树顶:"树都是家属自己选的,选什么树就是选陪伴方式:选玉兰的是爱花的姑娘,选银杏的是喜欢秋天的画家,选国槐的多是念旧人,比如小棠妈,生前总说'小时候在槐树下跳皮筋,老了要回槐树下'。"

北京惠灵山陵园墓地树葬-1

小棠蹲在国槐树下,把装着槐花蜜的玻璃罐放在土堆旁,又把写着"妈妈,今年的蜜熬得稠,你觉得甜就喊风帮你吹吹"的卡片系在枝桠上。风一吹,卡片和槐花开在一起,她伸手碰了碰铜牌上的名字:"以前怕她孤单,想立大大的墓碑守着。现在才懂,她要的不是墓碑,是能闻花香、听鸟叫的地方——昨天有小朋友摸她的铜牌说'这树的花香比我家的浓';早上张师傅浇水时跟她念叨'今天太阳好,适合晒被子';连旁边桃树都把枝桠伸过来,像在拉手。"

北京惠灵山陵园墓地树葬-2

走出树葬区时,入口木牌上的字撞进眼里:"让生命,以树的样子继续生长"。风里还飘着槐花香,远处传来小朋友的笑声——是来踏青的家庭,妈妈指着树说"那些树是爷爷奶奶变的,他们在天上看着我们呢"。小棠望着远处的国槐树笑:"明年春天,我们来种几株月季在旁边,她生前最爱的就是把阳台种满。"阳光穿过槐树叶洒在她脸上,我忽然明白,死亡从不是终点,只是换了种方式:在春天发芽,夏天开花,秋天结果,在岁月里慢慢长成一棵树的模样,和我们一起,守着每一个季节的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