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进温泉墓园的清晨,你先遇到的不是森严的大门,是晨雾里飘过来的桂香——不对,春天的话,是樱花。粉白的花瓣飘在青石板路上,沾着点温泉的水汽,软乎乎地落在手心里,倒像谁偷偷递来的春天的信。
这里的墓地不挤。每块墓之间留着半米宽的小径,种着麦冬草或者矮牵牛,连石碑的高度都特意调过,不会挡住后面的阳光。有位姓林的叔叔选了靠溪边的位置,说老伴生前爱听流水声,墓园就把溪边的一块空地留给他,还在墓边种了棵垂丝海棠。今年春天我去的时候,海棠开得正盛,粉花垂在石碑上,像老伴当年织的毛线围巾,轻轻裹着碑上的照片——照片里的阿姨笑着,头发上还别着朵海棠。
其实最让人安心的,是这里的人。上次陪朋友来悼念她父亲,刚站定,就有个穿墨绿制服的姑娘走过来,递上一杯温温的蜂蜜水:“阿姨说您胃不好,别喝凉的。”朋友愣了愣,才想起上次来的时候,她妈提过一句“我家丫头胃寒”。还有次下雨,我看见几个工作人员举着伞站在墓边,不是给自己遮,是给那些刚摆上的花。“鲜切花怕淋,”其中一个小伙子说,“上次有个小朋友送了妈妈一束向日葵,淋了雨就蔫了,孩子哭了半小时,我们记着呐。”
上周碰到位老先生,坐在墓边的石凳上剥橘子。橘子皮的香混着温泉的硫磺味,飘得很远。他说这是老伴爱吃的蜜橘,每年这个时候,他都来剥两个。“以前她总嫌我剥的橘子皮太碎,说浪费。”老先生把橘子瓣放在碑前的石台上,指了指旁边的樱花树,“你看那棵树,是墓园帮我种的。我家老婆子生前爱爬樱花园的山,现在好了,她躺着就能看樱花落下来。”
其实所谓“高档”,从来不是石碑上的字刻得有多深,或者石材有多贵。是工作人员记着每家人的小习惯:张阿姨的老伴爱喝茉莉花茶,下次来就有一杯温的等着;李叔叔的儿子在国外,每年清明墓园会拍段墓边的视频发过去,说“你爸的海棠开了,比去年多两朵”;连扫落叶的阿姨都会把墓前的银杏叶捡起来,压成干花装在玻璃罐里,留给来悼念的人——“怪好看的,带回去夹在书里,想起来的时候翻一翻。”
傍晚的时候,夕阳把温泉的水汽染成橘红色。有人坐在石凳上,抱着一束洋桔梗,没有哭,只是摸着碑上的名字,轻声说“今天做了你爱吃的红烧肉,我尝了尝,盐放少了点,跟你以前一样”。风里飘过来温泉的暖味,裹着花瓣,裹着橘子香,裹着所有没说出口的思念,慢慢沉进夜色里。
温泉墓园的“高档”,原来从来不是给别人看的。它是给逝者留的那棵樱花树,是给生者递的那杯温茶,是每片落在碑上的花瓣都带着的春天的温度——像我们怀念的人,从来没走,只是换了个地方,陪我们看每一场春天的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