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风里飘着点糖炒栗子的香,妈妈擦着外公的照片说“明天是他走的第三年,咱们去万安公墓看看吧”。我放下手里的咖啡,第一反应就是摸出手机——明天周三,不是清明那样的大日子,万安公墓需要预约吗?
其实上周我刚陪邻居阿姨去问过园区的工作人员,答案比想象中更贴心。万安公墓的预约规则分“高峰期”和“日常”:像清明、冬至这种祭扫高峰,必须提前3天在公众号预约,否则现场根本进不去;但平时的工作日,比如明天这样的周三,其实可以现场登记身份信息进入。不过工作人员也提醒,最近入秋之后,周末和周一来祭扫的人慢慢多了,明天虽然是周三,但建议最好提前一天在公众号约一下,“不是强制,但约了能保证有车位,也不用在门口等”。
为什么要做这个“非强制”的预约?邻居阿姨的经历最有说服力。去年她没预约就去了,早上8点到门口,排了20分钟队才拿到登记号,进去之后绕了三圈才找到空车位,等走到外公的墓前,已经累得直喘气,“本来想坐下来聊会儿天,结果旁边一直有人挤着过,根本静不下心”。后来她才明白,预约不是“卡人”,是为了把人流量摊开——比如上午9-11点、下午2-4点是两个预约高峰段,园区会根据预约数控制进入的人数,这样每个人都能有相对安静的空间,不用在人群里匆匆忙忙完成祭扫。
那预约到底怎么操作?其实超简单。打开微信搜“北京万安公墓”官方公众号,点底部菜单栏的“祭扫服务”,再选“预约祭扫”,就能看到未来7天的可预约时段。选明天的日期,比如10月18日,再挑一个方便的时间段(上午9点或下午2点都可以),填好姓名、身份证号和联系电话,提交之后会收到一个预约码,到时候出示给门口的工作人员就行。如果是家里的老人不会用手机,完全不用慌——园区入口处有“便民服务台”,找穿制服的工作人员帮忙,现场填张表就能登记,不会让老人因为“不会预约”就进不去。
最后想多说几句温馨提示:明天北京有小雨,记得带把折叠伞,园区的石板路有点滑,穿双防滑的运动鞋最稳妥;园区里禁止烧纸、点香,带束白菊或者外公生前喜欢的茉莉花就好,门口的“清韵花店”有卖新鲜的花束,15块钱一把,裹着淡蓝色的包装纸;要是带了水果、点心之类的供品,园区里有专门的“祭品放置区”,不用直接放在墓碑前(容易招虫子);还有,园区里有免费的直饮水,不用带太多重的矿泉水,减轻负担。
其实我们去祭扫,从来不是为了完成什么“任务”。是想蹲在墓碑前,把妈妈刚学会的糖饼递过去一块,说“外公,这是你教她的 recipe,她终于做成功了”;是想摸摸墓碑上的名字,说“我涨工资了,下次来给你带瓶好酒”;是想安安静静坐一会儿,把心里攒了一年的话,慢慢说给那个人听。提前查好预约规则,带好一把伞,穿对一双鞋,不过是为了让这份“想念”,能更从容、更温暖。
所以明天要去万安公墓的你,不用太焦虑——如果是工作日,现场登记也行,提前预约更稳;如果是老人,找工作人员帮忙就行。最重要的是,带着心意去,带着平静回。毕竟那些藏在岁月里的想念,从来都不需要“赶时间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