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到身后事的安置,很多北京家庭会想到长青园骨灰林——这座坐落在朝阳区东五环外的园林式骨灰安置地,像一片藏在城市里的"绿岛",松柏林立,溪水流过,连风里都带着松脂的香气。对于打算为父母选双墓穴的家庭来说,最挠头的莫过于价格:为什么同样是双穴,有的报价四万多,有的要八万?那些"看不见的差别",其实都藏在"生活的细节"里。
长青园的双墓穴价格,最先和"位置"沾边。园区不是"一刀切"的平地,而是顺着坡地分成了"林深区""花影区""溪涧区"几个板块。林深区在园区最里面,周围是三十年的油松,树枝搭成天然的"穹顶",阳光透过叶缝洒下来像碎金,这里的双穴价格比入口处的"通廊区"高两成——不是贵在"远",是贵在"静"。去年有位姓张的阿姨,特意选了林深区靠松树的位置,她说老伴生前有支气管炎,最怕吵,这里连鸟叫都比别处轻,"就像他还在楼下的树荫下打太极"。还有花影区,挨着园区的月季园,春天开红月季,秋天开黄菊花,有的家庭就爱这个"有颜色的位置",价格又比林深区高一点——毕竟,谁不想让父母的"家",四季都有花看?
除了位置,墓穴的"质感"是另一个"价格开关"。长青园的碑材主要有三种:汉白玉、花岗岩、青白石。汉白玉像老北京的玉兰花,摸起来滑溜溜的,刻上"相濡以沫"四个字,太阳下泛着暖光,价格是花岗岩的1.5倍;青白石带着天然的浅灰色纹路,像奶奶家的旧石磨,适合喜欢"老味儿"的家庭,但因为采石场在河北易县,运输成本高,价格比汉白玉还贵一点。还有刻字的讲究:有的家庭要把父母的手书对联刻在碑上,有的要嵌上老照片做成瓷像,这些"私人定制"都要加钱——比如去年有个小伙子,把父母年轻时在颐和园的合影做成瓷像,光这一项就花了三千五,他说:"我妈总说那是她最漂亮的一天,我想让她永远带着这份漂亮。"
很多人没算到的"隐性成本",是"后面的日子"。长青园的双墓穴价格里,有的包含20年的管理费,有的包含每年清明的"代祭扫"服务——比如帮擦碑、摆一束白菊,还有的包含"纪念小格",能放父母的小物件:比如爷爷的老花镜,奶奶的银簪。上个月有位李先生选了带纪念小格的套餐,他掏出爸爸的旧手表说:"表停在他走的那天,我想放在他身边,就像他还戴着一样。"这些服务不是"额外收钱",是把"以后的牵挂",变成了能摸到的东西。
其实选双墓穴,从来不是"买最贵的",是"买最对的"。预算有限的家庭,可以选林深区的边缘位,虽然离中心花坛远,但一样有树遮阴;看重实用的,可以选花岗岩碑材,硬度高,下雨不渗水,价格才是汉白玉的三分之二;想留纪念的,不如选基础款加个定制刻字——比如把父母的结婚日期刻在碑角,比买贵的材质,更有"他们俩的味道"。上周有位阿姨选了花岗岩的双穴,才花了四万二,她笑着说:"我和老伴生前就爱逛奥林匹克森林公园,这里的树比奥森还密,够我们俩'住'一辈子了。"
说到底,长青园的双墓穴价格,不是"卖一块地",是"卖一个能装下回忆的地方"。有的家庭花八万买景观位,是因为父母爱花;有的花四万买边缘位,是因为父母爱安静;有的加钱刻字,是因为想把"没说够的话"留在那里。所谓"价格",不过是把"对父母的心意",换成了具体的数字——而最珍贵的,从来不是数字本身,是你想给他们的,那一份"像生前一样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