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秋的北京,我跟着朋友去景仰园办手续,刚到门口就被两排银杏树裹住——黄叶子落得满地都是,风一吹就打着旋儿往门里飘。朋友说她选了树葬,"你闻闻,里面的松柏味特别浓,像我爸以前种的那棵老松树"。踩着松针往里走,才发现这个藏在昌平天寿山麓的骨灰林,压根不是我想的"严肃冷硬"模样:墓区沿着山坡铺开,每排墓位之间都种着月季和冬青,有的家属在花坛葬的位置摆了小盆栽,多肉挤在陶盆里,晒着太阳特别精神。
其实景仰园的名气早有耳闻,作为北京首批生态葬试点,它的葬式比我想象中丰富得多。门口的服务中心挂着牌子,写着树葬、花坛葬、传统立碑墓、艺术墓好几种。朋友拉我去看她选的树葬区:每棵银杏或侧柏下都有个小小的土坑,骨灰盒埋进去后,上面会立一块巴掌大的铜牌,刻着名字和生卒年月。"我爸生前爱养花,说死后不想占地方,这样跟着树长大,比立碑更踏实",她摸着铜牌上的刻字,指尖沾了点松针的碎末。旁边的花坛葬区更热闹,工作人员刚种了一排矮牵牛,粉的紫的开得正艳,骨灰就埋在花池下,连墓碑都省了,只在花池边嵌一块小小的瓷片,写着"某某之位"。
说到2023年的价格,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"高不可攀"。跟服务中心的大姐聊了会儿,她翻着价目表说,今年最受欢迎的树葬起步价是3.8万,选好点的树(比如银杏或者白皮松)大概5-8万;花坛葬更便宜,2.5万就能选个位置,适合想省钱又想环保的家庭。如果想要传统立碑墓,价格就拉开了——位置好的(比如靠近主路、有阳光的地方)要20-30万,材质用汉白玉或者花岗岩的更贵,有的艺术墓甚至要四五十万。"其实价格差主要在这几个地方",大姐指着窗外的墓区说,"一是位置,向阳的、离公共区域近的贵;二是材质,石头越硬越贵;三是葬式,生态葬肯定比传统墓便宜,毕竟少了石材和土地占用"。旁边有个阿姨在问艺术墓,工作人员拿出效果图——是个用青石板做的小房子,屋顶刻着瓦当,"这个要35万,阿姨你看,门楣上能刻叔叔生前喜欢的京剧脸谱",阿姨摸着效果图,眼睛亮了亮:"他以前每天早上都去公园唱《空城计》,要是刻上这个,他肯定高兴"。
说到底,价格从来不是选景仰园的唯一理由。我在墓区转了一圈,碰到好几个回头客:有个大叔说他妈妈去年选了树葬,今年过来扫墓,发现那棵树比去年粗了一圈,"我摸着树干,感觉妈妈还在帮我记着日子";有个姑娘蹲在花坛葬的位置,往土里埋了颗向日葵种子,"我爸以前爱种向日葵,说要跟着太阳走,明年这里肯定能开一朵大花"。服务中心的大姐说,景仰园的后续服务也很贴心:每年清明会免费提供鲜花,每月会帮家属打扫墓位,生态葬的区域还会定期浇树、修花。"你看那边",她指着不远处的小亭子,"那是我们建的追思亭,家属要是想坐会儿、聊聊天,随时都能去,里面有热水和纸巾"。朋友办完手续,蹲在树葬的位置,把带来的桂花糕掰了一点放在铜牌旁边:"我爸以前爱吃这个,以前总说等我结婚了要给我做,现在我带过来,他应该能尝到"。风掠过树梢,吹得铜牌叮当作响,远处的山雾慢慢散了,露出天寿山的轮廓——原来最好的怀念,从来不是多贵的墓位,而是让亲人以另一种方式,留在我们看得见、摸得到的地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