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的潮白河畔藏着片松树林,林子里的惠灵山陵园,是很多北京人家属安放思念的地方。对于住在朝阳区、东城区的家属来说,从市区到陵园的20多公里路,曾是道不小的坎——挤地铁要转3次线,出了地铁还要打黑车;打车的话,单程要百八十块,对于常来的老人来说,是笔不小的开销。直到陵园开通了免费班车,这道坎变成了一条暖乎乎的“路”。
惠灵山的班车线像两根“纽带”,一头拴着市区的热闹,一头连着陵园的宁静。目前有两条固定线:一条从国贸地铁站C口出发,每天早8点准时发车,沿着京通快速一路向东,会在双桥地铁站的公交站停5分钟,方便住通州的家属;另一条从东直门公交枢纽发,8点10分走机场高速,中途不停车,最快40分钟就能到。末班车是下午2点从陵园大门口准时返回,要是有家属想多陪会儿亲人,提前跟陵园客服说一声,就能留加班车——上周有位阿姨哭着说“想多跟女儿说说话”,司机师傅就等到3点,陪她慢慢走出来。
坐过班车的人,都能说出点暖心事。张阿姨是班车的“常客”,每个月的15号都会来。她攥着一束刚从菜市场买的白菊,坐在靠窗的位置,跟旁边的阿姨唠:“我家小子生前在国贸上班,以前总说‘妈你别挤公交,等我开车接你’,现在陵园有班车,我不用麻烦别人,自己就能来。”司机师傅姓王,跑这条线三年了,认识大部分常来的家属:看到拎着大包祭品的老人,会下车帮着提;遇到第一次来的家属,会指着陵园门口的石狮子说“往左拐第三个路口,就是柏树林区”。车上的暖瓶永远有热乎水,冬天是红枣姜茶,夏天换成凉矿泉水,都是陵园办公室的大姐们提前烧好、冰好的——“这些细节,比啥都贴心”,跟车的陵园工作人员小周说。
想坐班车得提前一天预约,方式特简单:打陵园的服务电话,或者在“惠灵山陵园”的公众号上填个表格,写清楚姓名、人数、乘车点就行。要是遇到恶劣天气,比如下雨、下雪,班车会提前10分钟发,客服会逐个给预约的家属打电话:“阿姨,明天路滑,您早10分钟到车站,我们等您。”还有些小规矩:车上不能抽烟,怕影响其他家属;祭品要装在袋子里,别洒出来;要是带了小孩,得看好,别跑闹——其实这些规矩,都是家属们默认的,毕竟“来这儿的人,都想着安安静静的”。
上周坐班车回来,快到国贸的时候,夕阳把车玻璃染成了橘红色。旁边的阿姨望着窗外,轻声说:“以前来一次得折腾大半天,现在坐班车,上午来,下午就能回家,还能给孙子做晚饭。”司机师傅踩了踩刹车,平稳地停在地铁站口,说:“阿姨,慢点儿下,台阶滑。”那一刻突然明白,惠灵山的班车不是普通的交通工具,是把“思念”变成“能抵达”的温柔——它让远路不再难走,让想念不再隔着距离,让每个想看看亲人的人,都能稳稳当当、暖暖心心地走到那片松树林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