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六点半的佛山禅城区普君北路公交站,张阿姨抱着一捧用旧报纸裹好的白菊站在树荫下,指尖轻轻碰了碰花瓣上的晨露——这是她昨天傍晚去岭南花卉市场挑的,选了最饱满的几枝,说要给老伴儿带过去。她不时抬头看站牌上那行“陵园专线·长乐园方向”的绿色小字,嘴角带着点藏不住的踏实:往年去罗村的长乐园,得坐地铁到魁奇路再转公交,最后那段坑洼的小路要走十分钟,膝盖的老毛病总犯;今年社区网格员在群里发了班车通知,她特意早来半小时,就怕错过第一班。

七点整,淡蓝色的班车稳稳停在站台前,车身上印着“清明祭扫便民专线”的浅黄字样。司机王师傅探出头笑:“张姨,早啊,您常坐的靠窗位留着呢。”张阿姨应着,抬脚迈上台阶——车上已经坐了七八个乘客,有抱着纸扎莲花的阿婆,有提着玻璃罐(里面装着老伴儿爱喝的米酒)的大叔,还有个穿连帽衫的小伙子抱着笔记本电脑,应该是趁周末从深圳赶回来的。王师傅发动车子前,特意拿起麦克风慢悠悠说:“今天罗村大道有点小堵,我绕走桂丹路,大家别急;有拿重物的,等下我停稳了再起身啊。”后排的陈姐立刻接话:“去年我自己开车去,堵了俩小时,最后找停车位绕了三圈,腿都站酸了;今年坐班车居然还能眯会儿,比啥都强!”邻座的李阿姨跟着点头:“就是就是,我家老头有糖尿病,去年走那十分钟路,手心全是汗;今年班车直接停陵园门口,省大事了。”

其实这趟班车的“暖”,都藏在看得见的细节里。车门旁边装了可折叠的轮椅坡道——上个月有位坐轮椅的周大爷要去西樵山陵园,王师傅特意把车停在平缓的地方,蹲下来搭好坡道,扶着轮椅慢慢推上去;车厢最后排的便民箱里,除了饮用水、创可贴、风油精,还有一副度数刚好的老花镜——上周有个阿姨找不到“思亲区”的牌子,就是用这副眼镜看清了导览图上的小字;就连运营时间都是“贴”着市民需求调的:三月下旬开始,早班车从七点提前到六点半(方便赶早市的阿姨),晚班车从五点延长到六点(照顾接孩子的妈妈)。负责运营的佛山公交集团工作人员说,每年清明前一个月,他们都会去各个社区做调研,去年收集了两百多条反馈,“希望有直达陵园的班车”占了六成,所以今年特意加开了罗村、西樵、丹灶三条专线,覆盖了佛山最热门的几个陵园。

佛山陵园班车-1

车子驶进长乐园陵园的时候,刚好七点四十。张阿姨抱着白菊下车,王师傅帮她扶了扶怀里的花:“张姨,台阶滑,慢点儿。”她回头笑:“麻烦你啦王师傅,下午三点我还坐你车回去。”旁边的小伙子拎着电脑包凑过来,盯着导览图问:“师傅,‘德馨区’怎么走?”王师傅指了指左边的梧桐道:“沿着这条路走三分钟,看到石狮子右转就是,我等下路过帮你留意着。”小伙子点头道谢,转身往里面走——阳光穿过梧桐叶洒在他肩膀上,笔记本电脑的反光里,隐约能看到屏幕上没写完的“项目进度表”,他昨晚加班到十点,今早六点就起来赶车,却没半点不耐烦。

佛山陵园班车-2

陵园班车从来不是一趟简单的“交通行程”。它载着的是张阿姨手里带露的白菊,是陈姐包里温热的艾草团,是小伙子电脑里没写完的汇报,是这座城市里每一个人对亲人最朴素的牵挂。当班车缓缓驶离陵园时,张阿姨站在台阶上挥手,风掀起她的蓝布衫,吹得白菊花瓣轻轻摇晃。远处的木棉花正开得热烈,红色花瓣落在班车的后视镜上,就像那些从未远去的声音——“老周,我来了”“爸,今年的米酒没放糖”“奶奶,我找到工作了”,都顺着风,飘进了

佛山陵园班车-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