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周陪 Aunt 去宝云岭墓园看叔叔,出发前她攥着手机坐在沙发上叹气:“以前清明来,凌晨四点就得爬起来排队拿号,去年腿伤了还硬撑着去,结果站了半小时差点摔着。”我笑着拿过她的手机,点开宝云岭墓园的官方公众号——“您看,现在不用跑了,躺这儿就能约。
其实宝云岭的网上预约我早帮家里人用过好几次,界面设计得特别“接地气”:底部菜单栏直接标着“便民服务”,点进去第一个就是“祭扫预约”,没有花里胡哨的广告,字体大得连我妈这种老花眼都能看清。填信息的时候也不麻烦,身份证号、祭扫日期、同行人数,再上传个健康码截图——对了,要是老人自己操作,还能点“语音输入”,不用费劲打字。我帮 Aunt 填的时候,她凑过来问:“这日期能选下周六吗?他生前爱睡懒觉,周六不用赶早。”我点了下日历,下周六的slot还剩不少,确认提交后,不到一分钟就收到了短信:“预约成功,凭二维码入园。”阿姨举着手机看了又看:“这么快?以前排队要排到门口的大树底下呢。”
到墓园那天是个晴天,风里飘着松针的香气。门口没有往年的长队,只有两个工作人员坐在遮阳棚下指导扫码。Aunt 掏出手机扫了二维码,闸机“滴”的一声开了,她回头笑:“你看,比超市买菜扫码还快!”我们沿着小路走到叔叔的墓前,阿姨把带来的桂花糕摆好,又擦了擦墓碑上的灰尘:“老周,你以前总说我笨,连个手机都不会用,现在我会预约了——不用早起,不用排队,能多陪你一会儿。”风掀起她的衣角,桂花糕的甜香混着松脂味飘起来,我突然觉得,那些我们以为“冰冷”的科技,其实藏着最软的心意——它把排队的时间还给了陪伴,把跑腿的麻烦变成了从容。
倒是有几点要提醒大家:预约要提前3-5天,高峰期比如清明、冬至得更早,不然容易没slot;核对信息的时候一定要仔细,日期和人数错了的话,到现场可进不去;要是临时有事,记得提前24小时在公众号里取消,不然会影响下次预约——我上次帮邻居阿姨取消,点“我的预约”里的“取消”按钮,一秒就搞定了。还有啊,预约成功后会收到导航链接,直接导到墓园的停车场,不用绕路找入口——这简直是“救星”。
现在宝云岭的网上预约早不是“单一功能”了,除了祭扫,还能约骨灰寄存、代祭服务。我同事去年出差,没时间去祭扫,就约了代祭:工作人员帮着献了一束白菊,拍了段视频发过来,视频里墓碑干干净净的,菊花开得正好。同事说:“虽然没去,但看着视频,好像也陪爸爸说了说话。”其实啊,祭扫从来不是“形式”,是“心意”——科技没让心意变淡,反而让它更纯粹了:不用再为排队焦虑,不用再为跑腿发愁,把所有的时间都留给“想对你说的话”。
离开的时候,Aunt 把手机揣进兜里,回头望了眼叔叔的墓:“下周我再约,带你爱喝的碧螺春。”风里传来远处的鸟鸣,墓园的柏油路干干净净的,阳光铺在上面,像撒了一层金粉。我突然想起小时候跟着爸妈去祭扫,爸爸抱着我排队,妈妈举着伞挡太阳,现在呢?我帮Aunt 预约,她帮叔叔摆桂花糕,科技把那些“麻烦”都揉碎了,变成了“刚好”——刚好能多陪一会儿,刚好能把心意传达到,刚好能让“想念”变得更轻、更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