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周三傍晚在楼下菜店碰到张阿姨时,她正攥着手机皱眉头。"小夏,去年带老伴去朝阳陵园还得抢预约号,怎么今年公众号里找不到入口了?现在到底用不用约啊?"她的手机屏停在"朝阳陵园"的历史消息页,最后一条还是去年冬至的提醒。其实不止张阿姨,最近总能碰到邻居问同样的问题——疫情后的陵园政策变了吗?日常祭扫还要不要提前预约?

带着这些疑问,我特意查了朝阳陵园的最新公告,又打服务热线确认了一遍:从2024年1月起,日常祭扫已经取消强制预约。也就是说,平时周一到周五去看亲人,直接带好身份证和祭扫物品就能进,不用再守着手机抢名额。但有两个情况要注意:一是清明、冬至这样的高峰时段(通常是节前3天到节后1天),陵园会限制单日人流量,建议提前1-3天通过公众号预约,避免到了现场被告知"今天名额满了";二是如果要办理骨灰安葬、碑刻修改、骨灰寄存这些业务,必须提前2天预约——因为需要核对死亡证明、火化证明这些材料,提前约好能减少1-2小时的等待时间。

想通了政策,接下来就是最实用的预约流程。其实操作很简单:微信搜"北京朝阳陵园"公众号,点底部"祭扫服务"里的"预约入口",填姓名、身份证号、祭扫日期和人数(最多5人),提交后会收到带预约码的短信。现场只需出示预约码和健康码(现在查得很松,但建议保留),就能快速通过。如果是老人不会用手机,现场有"便民服务岗"的志愿者帮忙,上次陪邻居李叔去,志愿者小周不仅帮他填了信息,还把预约码存到他手机里,说"叔,下次来之前给我打电话,我帮你约"。

除了预约,还有些细节能让祭扫更安心:比如日常祭扫尽量选上午9点前或下午2点后,这两个时段人最少,能慢慢走、慢慢和亲人说说话;如果要烧纸,陵园里有专门的焚烧炉(在入口右侧100米处),别在墓区随意烧,不然会被工作人员提醒;带老人的话,最好拿个折叠椅,墓区台阶多,累了能坐会儿;夏天记得带瓶水,陵园里有直饮水,但高峰时要排队。

去朝阳陵园还用预约吗-1

张阿姨后来约了周三下午的时间。那天她穿了件藏青外套,手里攥着一束白菊,老伴拄着拐杖慢慢跟在后面。进门时志愿者笑着接过她手里的花,没查预约码,只说了句"阿姨慢走"。出来时她给我发微信:"今天太阳好,我们坐在妞妞墓前说了好多话——说她小时候偷喝我藏的桃汁,说去年生日给她买的巧克力,说今年的槐花开得比往年早。没有拥挤,没有急慌,这样的祭扫才像回事儿。"

其实对于去陵园的人来说,最在意的从来不是"要不要预约",而是能不能安安静静地和想念的人待一会儿。朝阳陵园的政策调整,恰恰是懂了这份心情——不搞一刀切的强制预约,给日常祭扫留够温柔的空间;高峰时的预约,是为了不让拥挤破坏这份温柔。

说到底,预约只是手段,从容才是目的。就像张阿姨说的:"能慢慢走,慢慢说,这样的祭扫,才对得起心里的那个人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