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六点的北京地铁13号线里,总有些拎着素色布包的人,脚步比往常慢半拍——他们的目的地不是写字楼,是怀柔的景仰园骨灰林。对于很多不常开车的家属来说,班车是连接“想念”和“相见”最踏实的桥,但关于班车时间,大家的记忆总带着点模糊的“不确定”:到底几点发车?会不会迟到?高峰时有没有加开?今天就把这些问题拆开来,慢慢说给你听。
景仰园的班车,藏着不少“小规律”。目前市区主要有两个发车点:东城区的东直门交通枢纽,还有海淀区的五路居地铁站A口旁。东直门的固定班次是早7点10分和8点20分,五路居稍晚一点,7点30分和8点40分各一班。常坐的家属都知道,要提前10分钟到——不是怕赶不上,是司机师傅会提前开后备箱帮着放祭品,有时候还会递上一瓶温热的矿泉水。上次遇到一位阿姨,手里拎着刚蒸的包子,司机师傅主动帮她把包子放在座位旁边的网兜里,说“别压着,这是给老伴带的热乎饭”,车上的人都跟着笑,眼角却有点湿。
班车的时间从不是“一成不变”的。清明、冬至这样的祭扫高峰,是最需要“提前做功课”的时候——去年清明,东直门加开了9点10分和9点40分两班,五路居也加了8点50分和9点30分的车,司机师傅说“那天拉了三趟,最后一班车上的阿姨,抱着老伴的照片说‘终于赶上了’,我都跟着难受”。而平时的周末,比如非高峰的周六,可能会比工作日少一班,比如五路居的8点40分那班就会取消。还有极端天气,比如暴雨或者大雪,一定要提前一天打客服电话确认——去年11月的一场暴雪,我朋友没打电话,在五路居等了40分钟,最后还是打车去的,路上滑得要命,到的时候手都冻红了。
赶不上班车也别急,总有些“备选方案”。比如从东直门坐916路快车到怀柔汽车站,再打车过去,车程20分钟不到,费用大概30块;或者加入本地的祭扫群,里面常有拼车信息,人均25到30块,司机都是常跑这条线的,熟悉路。但不管选哪种,都要“早一点”——上次遇到一位叔叔,说“我之前赶916路,晚了5分钟,结果等了20分钟才来下一班,到景仰园的时候,太阳都升得老高了,我总觉得老伴等急了”。其实啊,去看亲人的路,慢一点没关系,但“没赶上”的遗憾,却会卡在心里很久。
最后想多说一句:关于班车时间的所有问题,本质上都是“想好好见一面”的执念。那些记在手机备忘录里的发车点,提前查好的客服电话,甚至是提前10分钟到的“小习惯”,都是对亲人最实在的“想念”。下次去景仰园,坐上班车的时候,不妨看看窗外——从东直门的高楼,到怀柔的绿树,风里会慢慢飘来松香的味道,那是景仰园里的松树在等你,是亲人在等你。毕竟,最珍贵的从来不是“准时到达”,而是“我来了,带着你喜欢的热乎饭,带着没说够的话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