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风裹着桂香钻进衣领时,德胜门公交场站的第三根站牌下已经聚了不少人。张阿姨攥着刚买的菊花,踮脚往路口望——她每周都来等这班去景仰园的班车,“以前自己开车要绕八达岭高速,堵得心慌,现在坐班车,往座位上一靠,就能想着和老伴儿说点贴心话。
常走的班车线路里,德胜门这班是最热闹的。早8点整发车,沿着德胜门外大街往北,过马甸桥、上清桥,再沿着京藏高速开20分钟,会在昌平西关环岛停一下——这里能接上几个住在昌平城区的家属。司机王师傅跑这趟线五年了,熟得能背出每棵树的位置,“快到的时候我会喊一嗓子‘看左边那棵大松树,过了它就是景仰园的入口’。上次有个小伙子第一次来,找不到方向,我带着他走了一段,他说‘叔,谢谢你,不然我真不知道该往哪走’。”王师傅笑着挠挠头,方向盘转得很稳。
除了德胜门的主线路,南邵地铁口的接驳班车也很受欢迎。早上9点10分,穿藏青制服的调度员会举着“景仰园专线”的牌子站在C口,“这班是给坐地铁的年轻人准备的,他们大多是周末来,带着电脑或者工作笔记,在车上还能处理点急事。”车上的座椅是软皮的,扶手旁有个小架子,放着免费的矿泉水和纸巾,“上次有个姑娘哭着上车,我给她递了张纸巾,她攥着纸巾说‘我妈以前总说,坐班车要选靠窗的位置,能看见沿途的油菜花’。”调度员说这话时,眼睛有点湿。

坐班车的小技巧,老人们比谁都清楚。李大爷举着手机晃了晃,“得提前一天在微信公众号订票,周末上午的票最紧俏,晚了就没座了。”他又拍了拍口袋,“身份证别忘带,有时候场站要查;返程车是下午3点从景仰园正门发,别光顾着和亲人说话,忘了看时间。”上回有个小姑娘蹲在墓碑前不肯走,还是王师傅过去劝,“姑娘,再晚就赶不上地铁末班车了,你妈妈要是看见你熬夜赶车,该心疼了。”小姑娘抹着眼泪站起来,攥着王师傅递的热水杯,“叔,我记住了,下次我早点来。”
车窗外的银杏叶转黄时,我跟着张阿姨坐了趟班车。车上有妈妈抱着小孩,小孩指着喜鹊喊“奶奶”;有大叔捧着相册,念叨“这是咱们上次坐班车爬长城的样子”;还有阿姨织着毛衣,线团滚到我脚边,笑着说“给我家老头织的,他以前总说班车座位凉”。这些细碎的片段,像撒在车座上的阳光,暖得人心里发颤。
其实祭扫从不是沉重的仪式,而是带着温度的奔赴。就像班车稳稳向前的轨迹,把怀念串成了线——德胜门的风、西关环岛的树、南邵站的调度牌,还有司机师傅递来的热水杯,都成了连接思念的桥。当班车停在景仰园门口,张阿姨拎着菊花下车,风掀起她的衣角,她回头笑:“你看,那棵大松树还在,我家老伴儿肯定在等我呢。”
风里飘来桂香,班车的引擎声慢慢远去,而那些关于怀念的故事,还在继续。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