沿着京通快速往东,过了通燕高速的宋庄出口,风里就裹着淡淡的槐花香——再拐进那条栽满老国槐的小路,惠灵山陵园的入口就藏在树荫里,门牌号清晰写着通州宋庄镇徐辛庄村西1号。对于想给亲人选树葬的北京家庭来说,这个地址不是一串冰冷的坐标,更像一条“通往春天的路”。
走进陵园大门,首先撞进眼里的是两排高大的国槐,树影筛下的光斑铺在青石板路上,像撒了一层碎银。往里面走三百米,就是树葬区的入口——没有高耸的墓碑,只有一排一排整齐的树坑,每个坑边立着小小的铜质标识牌,刻着逝者的名字和一句短话:“爸爸的玉兰树,每年春天等你”“奶奶的侧柏,陪我长大”。负责树葬服务的张姐说,这些树都是家属自己选的:喜欢安静的选四季常青的侧柏,爱热闹的选春天开得热烈的玉兰,想留个“金黄秋天”的选银杏。去年有个小姑娘选了棵樱花树,今年春天满树的花,她坐在树底下哭了又笑:“这是妈妈最爱的花,现在她变成了花树,每年都能陪我看樱花。”
惠灵山的树葬区没有“墓区”的冷感。沿着树行走,常能看到工作人员在给树浇水——他们穿着藏青色工作服,动作轻得像怕惊醒谁。张姐说,园区每年都会免费给树葬的绿植做养护:春天施肥,夏天除虫,秋天剪枝,冬天涂白。“很多家属忙,没时间常来,我们就帮着照看着,等他们来的时候,树还是好好的。”园区里还有两个小亭子,叫“听风亭”和“望春亭”,亭子里摆着石凳,常有家属坐在这里:有的摸出手机放逝者生前喜欢的戏文,有的对着树说最近的日子——“孙子考上大学了”“家里换了新沙发”“我昨天做了红烧肉,还是你喜欢的味道”,风一吹,树叶沙沙响,像在回应。
上周遇到选了树葬的李阿姨,她蹲在一棵银杏树下,用手帕擦着标识牌上的灰尘。“我家老周走的时候说,不想占一块地,想变成一棵树。”她摸着树干上的纹路,像摸着老周的手背,“你看这树,去年才到我肩膀,今年都比我高了。秋天的时候,叶子黄得像金子,我捡几片夹在笔记本里,就像他还在和我一起看秋天。”风里飘来银杏叶的香气,她抬头望着树顶,眼睛里有光:“以前觉得‘身后事’是件难过的事,现在倒觉得,他只是换了个方式陪着我——树在,他就在。”
其实对于很多北京人来说,选树葬不是“将就”,而是“更温柔的选择”。惠灵山的树葬地址,不是一个“终点”,而是一个“新的开始”:当亲人变成一棵树,每一片叶子都是牵挂,每一朵花都是想念,每一次风吹都是对话。沿着国槐小路往回走的时候,能看到入口处的牌子上写着:“让爱,长成一棵树。”这大概就是树葬最动人的意义——不是把亲人“埋起来”,而是让他们“活在春天里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