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北京选壁葬,很多人会先想到朝阳陵园的普渡园——不是因为它名气最大,而是它把“安身”和“安心”揉进了每一处细节里。
朝阳陵园坐落在朝阳区东坝乡,离温榆河支流只有两公里,园子里的国槐都有几十年树龄,春有槐花香裹着风飘进来,秋有落叶铺在小路上,踩上去沙沙响。普渡园是陵园里专门做壁葬的区域,沿着坡地慢慢往上走,每一层都有木质的扶手,台阶旁边种着麦冬草,连指示牌都是用原木做的,写着“普渡园——归处是暖”。
很多人对壁葬的印象是“挤”,但普渡园的壁葬区完全不是这样。每一层壁葬区都有3米宽的通道,足够家属站着献花;格位之间的间隔有20公分,不会像有些陵园那样“脸贴脸”。壁葬的门是铜制的,刻着云纹或者莲花纹,开关的时候没有刺耳的声音,而是“吱呀”一声,像老房子的门。格位里面是绒布内衬,摸上去软软的,骨灰盒放进去不会碰出声音——工作人员说,这是特意选的麂皮绒,防潮又隔音,“逝者喜欢安静,我们得顺着他的性子”。
普渡园的壁葬价格很实在,从3.2万到8.8万不等,每一档都有明确的“价值点”。3.2万的基础款在第二层中间,格位尺寸是35×25×25公分,刚好放下标准骨灰盒,铜门是镂空云纹,送一个10寸的瓷像;5.6万的是“阳光位”,在第三层东边,早上8点的太阳能照进格位,材质用的是米黄玉,内侧有个小抽屉,能放逝者的眼镜或者手帕,还送一年的免费清洁服务;8.8万的是“精品位”,在最上层的转角处,有个15公分宽的小平台,能摆两盆多肉或者菊花,材质是汉白玉,刻着缠枝莲纹,铜锁是定制的,上面刻着逝者的名字缩写,连安装都是师傅上门服务,“确保每颗螺丝都拧得刚好,不松也不紧”。
影响价格的因素其实就三个:位置、材质、服务。位置好的(比如采光足、视野好)贵一点,材质好的(汉白玉比青石贵)贵一点,服务多的(比如送瓷像、免费清洁)贵一点。但普渡园有个“不额外收费”的原则——家属想自己带小摆件,比如逝者的茶杯、笔记本,只要不超过格位尺寸,都能放;想在铜门上刻句逝者喜欢的诗,采菊东篱下”,工作人员会免费帮忙排版;甚至家属想改瓷像的照片,只要不是第三次,都不收钱。
选壁葬的时候,我建议你多问几个“小问题”:比如格位的防水怎么做的?普渡园的答案是“三层防水涂层,墙面还有防潮棉”;比如夏天会不会有异味?答案是“每一层都有通风口,每天定时开风机”;比如瓷像能保多久?答案是“用的是高温瓷,晒10年都不会褪色”。这些“小问题”背后,藏的是陵园的用心——不是把壁葬当“产品”卖,而是当“家”来建。
上周陪邻居张阿姨去普渡园,她选了5.6万的阳光位,因为叔叔生前喜欢晒太阳。工作人员帮她把叔叔的老花镜放进格位的抽屉里,又把瓷像擦了一遍,说“阿姨,以后您来,要是觉得瓷像脏了,给我打个电话,我帮您擦”。张阿姨摸着铜门说“这门比我家的门还温”,工作人员笑着说“因为我们每天都擦,擦的时候会顺着纹路摸,摸得多了就暖了”。
在北京这样的城市里,“暖”比什么都金贵。普渡园的壁葬不是最便宜的,但它给你的,是“把逝者当家人”的暖——是早上的太阳,是软乎乎的绒布内衬,是工作人员擦瓷像时的认真,是允许你放叔叔的老花镜的贴心。所谓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