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风里还裹着些槐花香,张阿姨攥着刚买的白菊站在太子峪陵园入口处,眯着眼睛看前面的队伍——有人举着手机扫码,有人翻着短信找预约记录,还有穿蓝马甲的工作人员拿着小喇叭喊“没预约的同志先到旁边登记”。她忽然想起去年清明的场景:那时候不用预约,她和女儿挤在人群里,花被挤掉两朵,女儿的运动鞋踩脏了,好不容易找到父亲的墓碑,周围全是来来往往的人,想说点贴心话都得贴着墓碑小声讲,末了还被人撞了一下,差点碰倒碑前的香。

“姑娘,为啥现在要预约呀?”张阿姨凑过去问工作人员。小姑娘擦了擦汗笑着说:“阿姨,您去年也见过那场面吧?去年清明单日来了三万多人,入口路堵两公里,有位大爷差点摔了,我们跑三趟才扶到休息区。现在预约是控流,每天分四个时段,每个时段最多两千人,这样大家能安安静静祭扫。”张阿姨点点头,摸了摸口袋里的手机——昨天女儿刚教她预约,步骤记着呢。

其实预约真没想象中麻烦。张阿姨跟着女儿打开“北京社会建设和民政”公众号,点“民政服务”选“祭扫预约”,找到太子峪后选下周末上午九点到十一点,填了母女俩的身份证号和电话,不到三分钟就收到短信:“预约成功,请带身份证入园。”女儿说:“不会用手机就打陵园电话,或者去服务中心,五分钟搞定。”

可还是有人嫌麻烦。上周李姐侄子从外地来,嫌预约麻烦直接开车去,结果被拦在门口——上午名额满了,只能等下午或第二天。“他急得直搓手,说早知道多花五分钟预约。”李姐念叨,“还有隔壁王哥,没预约排了一小时队,进陵园时快中午了,太阳晒得腿软。”

太子峪陵园需不需要预约-1

张阿姨预约的那天天气特别好。她和女儿早早到,入口队伍很短,工作人员笑着引导:“阿姨,这边走。”她们沿着小路到父亲墓碑前,周围没人,风把白菊吹得轻轻晃。张阿姨蹲下来摸碑上的名字:“爸,今天没人挤,我慢慢跟你说。”女儿铺了块布,摆好水果,阳光穿过槐树叶子洒在碑上,连风都温柔。

太子峪陵园需不需要预约-2

现在张阿姨逢人就说:“太子峪要预约?当然要啊!多花五分钟,换个清净环境,能好好陪逝者说话——这才是祭扫该有的样子。”

周末张阿姨又要去了,提前三天预约好,手机存着短信,口袋装着父亲爱吃的桃酥和二锅头。她理了理头发对着镜子笑:“爸,今天不用挤,慢慢跟你说。”风从窗户吹进来,带着槐花香,吹得衣角轻晃。

其实预约从不是约束,是对逝者的尊重,也是对自己的负责。不过多花五分钟,却能让祭扫从“挤着赶时间”变成“从容说心事”——这大概就是预约最温暖的意义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