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归山陵园裹着一层淡雾,我捧着母亲最爱的杭白菊站在松树下,看保洁阿姨用软布轻轻擦拭碑身。昨天和父亲商量给母亲立碑时,翻遍手机只找到一堆"面议"的模糊信息,直到今天来陵园实地打听,才发现立碑的价格从不是冰冷的数字,每一笔都藏着关于"纪念"的具体注脚。
接待我们的王姐是陵园做了八年的老员工,她指着不远处的碑墙说开了:"你看那排泛着暖黄的芝麻白花岗岩碑,是园里最常用的材质——耐得住济南的风蚀雨打,晒十年也不会变丑。像这种1.2米高、0.8米宽的传统龙凤碑,刻着浮雕的龙纹和云纹,报价大概在3500到5000块。要是喜欢更细腻的质感,旁边那座汉白玉碑你瞧瞧,玉色里带着点淡粉,刻着株舒展的兰花,同样尺寸要8000往上,就是得定期擦,不然酸雨会留印子。还有角落那几块山西黑花岗岩,颜色深得像墨,刻字特别清晰,要是想加张母亲的照片,用高温瓷像嵌上去,得再加200块,不过能保三十年不褪色。"
说到尺寸,王姐蹲下来量了量脚边的草坪碑:"你看这种藏在三叶草里的小碑,才0.6米高,适合喜欢安静的老人——去年有位阿姨说父亲生前爱蹲在草坪喂猫,特意选了这个,价格才1800块。要是想做家族碑,比如1.5米高的双穴碑,得算占地面积,每多出10公分,价格大概加500块。还有雕刻工艺,你摸这块碑上的梅花,是师傅用刻刀一笔一笔錾出来的,花瓣上还有细微的纹理,比机器刻的贵30%;要是想刻母亲生前写的诗句,比如她常说的'笑里春山当户近',超过免费的20字,每字要加10块,7个字就是70块,倒也不算贵。"
"还有些容易忽略的细节呢,"王姐翻出张皱巴巴的清单,"安装一般是免费的,但要是赶在清明或者周末,得提前两周预约,不然要加100块加急费——毕竟那时候师傅忙不过来。刻字除了字数,字体也有讲究,要是选母亲生前常用的钢笔字,得找设计师描一遍,加50块;要是想刻上她种的月季,师傅得手绘浮雕稿,再加200块。对了,还有每年的碑身清洁,园里有300块一年的套餐,阿姨会用软毛刷扫去青苔,用麂皮擦净灰尘,保证碑面一直亮亮的,像刚立的时候那样。"
父亲摸着一块刻着"归园田居"的艺术碑,轻声说:"你妈生前最爱的就是在阳台种月季,要是碑上能刻株带花苞的就好了。"王姐立刻掏出平板,翻出设计师的手稿:"没问题,上周刚给一位姑娘做过类似的——她爸爱养鸽子,我们在碑顶刻了只展翅的鸽子,才加150块。其实立碑哪是选贵的?是选'像他的'。去年有个小伙子,选了块最便宜的草坪碑,刻了句'爸,我带您看春天',每次来都蹲在碑前给三叶草浇水,那股子心意,比几万块的汉白玉还打动人。"
离开陵园时雾已经散了,阳光穿过松枝洒在每一块碑身上,连角落的草坪碑都泛着温柔的光。我忽然明白,立碑的价格从来不是重点——它是芝麻白花岗岩里藏着的松风,是汉白玉上刻着的兰花,是那句没说出口的"我想你",揉进每一道刻痕里。就像母亲喜欢的杭白菊,不贵,却能在岁月里保持清淡的香;选一块合心意的碑,不过是给那些没说完的话、没陪完的路,找一个能落脚的地方。
风里飘来桂香,我摸了摸口袋里母亲的旧手帕——原来最珍贵的从来不是价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