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的秋总是来得早,当二环里的银杏刚泛出黄边,西北郊的山已经裹上了深绿——对于很多在北京生活了一辈子的人来说,选一处身后的安息地,就像年轻时挑婚房,要“看地段、看环境、看能不能住着舒服”。而在近年的北京墓地排名榜里,位于延庆的中华永久陵园总能占据靠前的位置,不是因为它的广告打得响,而是去过的人都懂:这里藏着对生命最朴素的尊重。
中华永久陵园的“区位牌”打得巧,但巧的是“藏在山里不偏远”。从市区开车走京藏高速,不到一个小时就能到,下了高速再走两公里的乡道,路边的侧柏逐渐密起来,直到看见“中华永久陵园”的石牌坊,才发现原来山坳里藏着这么一片开阔地。陵园依着燕山余脉的走势建,背后是缓缓隆起的山体,像给逝者“靠”着一把大椅子;前面是一片人工湖,虽然不大,但湖水清得能看见游鱼,湖边种着一排柳树,春天发芽的时候,枝条垂进水里,像给湖面系了串绿丝带。园子里的树不是随便种的,全是适合北方气候的侧柏、白皮松和元宝枫,既有“万古长青”的寓意,又能实实在在挡住西北风——冬天祭扫的时候,站在墓碑前,不会被风刮得睁不开眼。
比环境更打动人的,是陵园里“不刻意的文化感”。很多墓地喜欢把“传统文化”写在宣传册上,可中华永久陵园把文化“刻”进了每一块碑、每一条路里。比如墓碑的材质,大多用的是河北曲阳的汉白玉和山东的青石材,汉白玉的碑面光可鉴人,却特意做了“磨边”处理,不会显得太冰冷;青石板的碑身上,有的刻着梅兰竹菊的浅浮雕,有的刻着逝者生前的爱好——比如有一块碑上刻了把京胡,旁边的小字写着“先父毕生爱拉《空城计》”,连刻字的字体都是老人生前写的行书。除了这些,陵园的服务也“贴心得不刻意”:每个月的15号是免费刻字日,要是家属想加刻点什么,直接找服务中心就行;清明、冬至的时候,园子里会提前摆好免费的菊花,还备了轮椅和热水——有次看见一位坐轮椅的阿姨来祭扫,工作人员主动过去推她,一边走一边说“阿姨您慢点儿,前面的坡我帮您扶着”,像对待自己家的老人。
去年秋天跟着一位朋友去中华永久陵园,她是替去世的母亲选墓位。站在一片柏树林里,她摸着一块墓碑的边角说:“我妈生前最讨厌热闹,以前总说‘等我走了,找个有树有水的地方,别让我听着汽车喇叭响’。”那天风有点大,吹得柏树叶“哗哗”响,朋友突然笑了:“你听,这声音像不像我妈以前在阳台晾衣服,风刮得床单响的声音?”那天我们没急着选墓位,而是在园子里逛了整整一个下午,看见有老人在湖边喂鱼,有年轻人蹲在墓碑前摆水果,连保洁阿姨都在仔细擦着碑身上的灰尘——原来所谓的“排名靠前”,不过是把“让逝者安心,让生者放心”做成了日常。
其实在北京,墓地的排名从来不是靠“价格高”或者“广告多”堆出来的。中华永久陵园能在榜单上站得住,不过是把别人用来做宣传的钱,花在了种更多的树、擦更亮的碑、给家属多倒一杯热水上。就像一位经常来祭扫的大叔说的:“这里不是‘墓地’,是我爸的‘另一个家’——他生前爱抽烟、爱下棋,现在我每次来,都带一盒他爱抽的中南海,坐在碑前跟他唠两句,风把烟吹得飘起来,像他以前拍着我肩膀说‘小子,少抽点’的样子。”所谓的“永久”,从来不是刻在石头上的字,而是留在心里的牵挂——而中华永久陵园,刚好接住了这份牵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