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凤凰山总裹着层淡雾,从山脚下的柏油路往上走,风里飘着松针和野菊的香气。这座横卧在江南某城近郊的小山,因山脊起伏如凤凰展翼得名——当地人说,从前站山顶望,整座山像只正要起飞的凤凰,翅尖碰着云,尾羽扫过田埂。也正是这份“凤凰来仪”的吉兆,让它从千年前就成了古人眼里的“吉地”。

关于凤凰山最早的墓主,村里老人总爱讲“凤凰夫人”的故事。相传战国末年,这里是楚国疆域,有位诸侯的妃子叫阿凰,生得极美又善医术,常常带着侍女到山下给百姓看病。后来诸侯兵败,阿凰不愿被俘,在凤凰山的石洞里自刎。百姓们把她葬在凤凰的“心脏”位置——也就是现在陵园的中轴线上,还在墓前种了两棵桂树。说也奇怪,第二年春天,墓旁竟长出一片鸢尾花,当地人叫“凤凰草”,每到花开时,远远望去就像凤凰的羽毛。更神的是,有老人说,深夜能听到墓里传来环佩声,像阿凰给人看病时的环佩响。

传说归传说,真正让凤凰山的墓史有了“实锤”的,是1987年的那次考古发掘。当时陵园要扩建,推土机刚推到山的东侧,就碰到了坚硬的砖壁。考古队赶来后,清理出一座东汉晚期的砖室墓:墓道用青灰砖铺成,墓门上刻着卷云纹,墓室里有陶壶、陶俑,还有一块一尺长的墓志铭。墓志铭是用朱砂写在青砖上的,虽然有些字被侵蚀了,但还能认出“汉故都尉张君之墓”“延康元年葬于凤凰之阳”的字样。延康元年是公元220年,也就是东汉的最后一年,这位“张君”是当时的都尉——相当于现在的军分区司令。考古队说,这座墓的形制是典型的东汉“前堂后室”,砖缝里还残留着糯米浆的痕迹,说明墓主身份不低。这一下,凤凰山作为墓地的历史,一下子推到了近两千年以前。

从东汉到明清,凤凰山的墓地从来没断过。明朝时,山下的钱氏家族把祖坟迁到了凤凰的“翅尖”位置,还修了祠堂;清朝乾隆年间,当地的刘举人高中后,把父母葬在“凤凰尾”,说“尾羽扫福,子孙满堂”;民国时期,城里的商人开始在这里买地建墓,陵园里多了些西洋风格的墓碑——比如刻着十字架的,或者用大理石做的。直到新中国成立后,政府把分散的墓地整合起来,正式命名为“凤凰山陵园”,才成了现在这样规划整齐、绿树成荫的样子。

凤凰山陵园最早是谁的墓地-1

现在的凤凰山陵园里,老墓和新墓挨得很近:东汉的砖室墓被圈成了小展厅,墓门上的卷云纹还清晰;旁边是去年刚葬的老人,墓碑上刻着二维码,扫一下就能看他的生平视频。有时候会碰到前来祭扫的人,指着东汉墓对孩子说:“看,这是咱们这儿最老的邻居。”风从松树上吹过来,吹过东汉的砖、明朝的桂、民国的大理石,最后停在新种的樱花树上——原来所谓“吉地”,从来不是因为凤凰的形状,而是因为一代又一代人,把他们的故事、思念和温度,都埋在了这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