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六点半的人民广场地铁站2号口,张阿姨攥着刚从巷口花店买的白菊花,踮着脚往公交站牌的方向望。她昨天特意跟楼下的李婶确认过——归山陵园的班车就停在这里,橙黄色的车身,车身上印着“归山陵园·亲情专线”的字样。风里还带着清晨的凉意,她把菊花往怀里拢了拢,听见远处传来熟悉的喇叭声,嘴角露出笑:“来了。

归山陵园的固定班车线,已经开了八年。起点是热闹的人民广场,沿着老城区的福兴街、新建路绕半圈,再穿过环城高速的隧道,最后钻进一片苍绿的山林,停在陵园入口的银杏大道旁。每天早6点到晚5点,每小时一班,像一根细细的线,把城市的烟火气和山间的宁静连在一起。司机老周开了五年这条线,闭着眼睛都能数出沿途的每一个坑洼——福兴街的站牌有点歪,他总会提前踩一脚刹车;新建路社区门口的梧桐树挡着视线,他会探出头喊一句“行人慢走”;就连高速路口的收费员,都认识他的车,总会笑着挥挥手:“周哥,又送老人们上山啊?”

常坐这趟车的,大多是住在老城区的老人。福兴街的陈奶奶总带着一个布包,里面装着给去世老伴的桂花糕,她说“他生前最爱的,凉了就不好吃了”;新建路的王大爷拄着拐杖,每次上车都要跟老周唠两句“昨天的象棋赢了没”;还有住在城西的刘阿姨,每周三必来,说“我姑娘在外地,我帮她给她爸扫扫碑”。老周的车厢里总备着两样东西:一个装着热水的保温桶,还有一个折叠轮椅——上个月有位坐轮椅的李爷爷来祭扫,老周帮着把轮椅抬上车,又用安全带固定在车厢前排,还特意把空调调高了两度:“山风凉,别冻着。”

到了清明、冬至这样的高峰日,班车会加密到每20分钟一班,还会临时加开从城西客运站出发的支线。陵园的服务中心提前一周就会贴出通知,怕老人们找不到,老周会把通知复印成小纸条,发给每一位上车的乘客。去年冬至,雪下得特别大,老周提前半小时到车站,把车厢里的座椅都擦了一遍,还在脚下铺了防滑垫。那天坐满了人,有个穿红羽绒服的小姑娘哭着说“我第一次来,找不到奶奶的碑”,老周一边开车一边安慰:“别怕,到了我带你去找,我记着你奶奶的碑在第三排,旁边有棵老槐树。”

归山陵园的班车路线-1

其实这条班车线,早已经不是简单的交通工具。老周记着每一位常乘客的习惯:张阿姨爱坐靠窗的位置,因为能看见沿途的梧桐树——那是她老伴生前种的;王大爷总带着一个不锈钢保温杯,里面泡着枸杞茶,老周会提前帮他把热水满上;甚至连陵园门口卖花的陈大姐,都会把最新鲜的野菊花留在班车停靠的地方,说“老人们爱这个,比花店的香”。上星期有位从深圳回来的小伙子,第一次坐这趟车,望着窗外的山林说:“没想到还有这么贴心的班车。”老周笑着说:“都是应该的,谁没有想念的人呢?”

归山陵园的班车路线-2

当班车缓缓驶进陵园的大门,银杏叶飘落在挡风玻璃上,老周踩下刹车,说了句:“到了,大家慢点儿。”张阿姨抱着菊花下车,抬头看见父亲的墓碑在银杏树下,风里飘来桂花香——那是父亲生前最爱的花。她摸出手机给女儿发消息:“我到了,坐的还是那趟班车,老周师傅给了我一个橘子,说山里风大,吃点热乎的。”不远处,陈奶奶蹲在老伴的碑前,把桂花糕摆好,轻声说:“老东西,我坐班车来的,还是那个司机,没迷路。”

夕阳把班车的影子拉得很长,老周靠在车边抽烟,望着陆续下山的人们。有人捧着空的菊花篮,有人擦着眼睛,有人跟他挥手说“下周再来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