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前的风裹着一丝桂香钻进车窗时,我正跟着姑姑往密云方向开。她手里攥着用保鲜膜裹紧的青团,说是爷爷生前最爱的芝麻馅,得赶在晨露没干时送到。京密路的车流不算挤,路过穆家峪收费站时,姑姑忽然指着窗外:“看,那片老松树林——去年这时候,你爷爷还说要在树底下给你摘松塔。

其实金山陵园的位置从来不是什么难寻的坐标。沿着京密路往密云城区走,过了穆家峪那道蓝底白字的收费站,再踩三分钟油门,路边的苍松丛里就会冒出“金山陵园”四个鎏金大字的路牌。第一次来的时候我还小,跟着爸爸绕了点弯路,问了路边卖西瓜的大爷,他手往北边一指:“顺着土坡往上走,看见那棵老槐树就到了——那树是金家山的老根,比陵园年纪还大。”后来才知道,这地方早年间叫“金家山”,是村里金氏家族的祖坟地,上世纪九十年代改成陵园时,特意保留了原来的松柏和槐树,连青石板路都是顺着老地基铺的。

要是不自驾,坐公交也方便。密云12路从县城里开出来,晃悠悠穿过户部屯、穆家峪,最后一站就是“金山陵园”。车站旁边总坐着个穿藏青布衫的老太太,篮子里的白菊用湿毛巾裹着,花瓣上还沾着晨露。姑姑说,这老太太的孙女埋在陵园里,她每天清晨摘了花来卖,顺便看看孙女——很多人都愿意买她的花,说“这花带着地里的气儿,亲人能闻着”。我有回买了一束,老太太用旧报纸裹好,还额外塞了朵小雏菊:“给你爷爷带朵黄的,他说不定喜欢。”

金山陵园地址在什么地方-1

进了陵园的门,青石板路顺着山势往上延伸,两旁的侧柏长得比人高,枝桠交错着遮出一片阴凉。姑姑说,这些树都是爷爷那辈人栽的,“你爷爷刚退休那年,跟着守园的老周一起扛树苗,手都磨起了泡,现在倒成了林”。路两边的墓牌大多很朴素,有的旁边摆着玩具车,有的放着半瓶白酒,还有的压着孩子们的蜡笔画——画里有太阳、房子,还有牵着小手的两个人。走到半山腰的老槐树下,姑姑停住脚步,摸着墓碑上的字:“你爷爷就爱这棵树,说夏天能遮阴,冬天能挡风。”树洞里塞着几个空青团盒子,应该是前几天来的人留下的,风一吹,盒子纸沙沙响,倒像有人在轻声说话。

山顶有个小小的观景台,站在那里能看见潮白河的水,像条银带绕着山转。姑姑说,爷爷生前总爱来这儿,“他说站在这里,能看见老家的方向”。我望着远处的河水,忽然明白,大家找金山陵园的地址,找的从来不是一个冰冷的坐标——是清晨的白菊、青石板上的青苔、老槐树下的青团,是那些没说够的话、没做完的梦,是心里那点沉甸甸的念想,终于能落下来的地方。

临走的时候,姑姑又买了束白菊,老太太笑着说:“下回再来,我给你留最鲜的。”风掀起她的布衫,我看见她篮子里还放着个布娃娃,应该是给她孙女带的。车开出陵园时,我回头望了眼,青石板路的尽头,老槐树的枝桠晃了晃,像有人在挥手告别。

金山陵园地址在什么地方-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