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年的秋天,我陪朋友去长青园问骨灰林的价格。刚走进园区,桂香就裹着风扑过来,两侧的银杏树落着金叶子,踩在上面沙沙响,像谁在轻声说话。朋友攥着去世父亲的身份证,手指有点抖,园区的王姐递来一杯温水,说“先坐会儿,慢慢讲”——那时候的长青园,连空气里都带着点温凉的体谅。
说到具体的价格,2019年的长青园其实把选择做得很细。最火的树葬墓位,1.5万到3万元就能拿下——选一棵长势好的侧柏或银杏,墓牌是巴掌大的青石板,嵌在树底的泥土里,刻着逝者的名字和一句心里话,爸爸,我陪你看树发芽”。壁葬更实惠,1万到2.5万元的区间,龛位是浅棕色的木质,雕着小小的云纹,王姐说2019年刚换了防潮层,就算梅雨季也不会潮。传统立碑墓在3万到6万元之间,位置都在向阳的坡上,碑石是深灰色的花岗岩,能刻更多字,有的家属会加上“爱钓鱼的老陈”“喜欢唱戏的妈妈”,让碑石也有了温度。
其实价格里藏着的,是长青园对“长青”的坚持。2019年他们补了两百多棵玉兰和海棠,园区的草坪都是专人修剪的,连小路的石板缝里都没有杂草。王姐说,“我们每天早上七点就来,先绕园区走一圈,看看树有没有枯,碑有没有脏”。有次我碰到园丁师傅在给树施肥,他说“这些树不是装饰,是逝者的伴儿,得像养孩子一样养着”。2019年的价格,其实是把这些用心折成了数字,让每个来选墓位的人,都能摸到这份“长青”的重量——不是贵,是值。
我曾听王姐讲过张阿姨的故事。2019年夏天,阿姨攥着老伴的照片来选墓位,说“他生前爱种月季,总说等退休了就去乡下种满院子”。王姐带她去看了池塘边的侧柏,阿姨摸了摸树干,眼泪就掉下来,“这树的皮像他的手,糙糙的,暖”。那棵树的价格是2.2万,阿姨没犹豫就定了。之后每个月,阿姨都来浇水,有时候带点老伴爱吃的花生,放在树底下,说“老周,吃点,别嫌少”。王姐说,有时候会看见阿姨对着树笑,“像在跟老周聊天”,风把她的白发吹起来,落在树杆上,像老伴的手轻轻抚过。
现在想起2019年的长青园,不是记着1.5万还是3万的数字,是记着桂香里的温凉、树旁的青石板,还有阿姨对着树笑的样子。价格从来不是目的,是给逝者找一个能“长青”的家——让树陪着他们长大,让风带着他们的故事飘远,让活着的人,能在某个秋天的午后,踩着金叶子走到树旁,轻声说一句“我来看你了”。2019年的价格,其实是一份“不会断的牵挂”,它把“想念”变成了具体的树、具体的风、具体的温度,让“再见”变成了“我在这儿等你”。
就像王姐说的,“长青园的‘长青’,不是墓位能存多久,是那些被记住的人,能跟着树一起,永远活在春天里”。2019年的价格,不过是给这份“长青”买了一张入场券,而真正珍贵的,是之后每一个来浇水的清晨、每一次对着树说话的黄昏,还有那些永远不会被忘记的,关于爱的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