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风里还裹着些凉意,我坐在阳台藤椅上把外婆的照片擦了又擦——相框玻璃上落了点上周打扫漏的灰,里面的她穿着藏青外套,笑起来眼角细纹像绽开的菊花瓣。茶几上刚买的白菊沾着水珠,是她生前最爱的花。手机震动,闺蜜发消息:“今年万安公墓要预约,我刚约了周六上午,你别忘了。

去年的清明像场兵荒马乱。我抱着花站在公墓门口,太阳把柏油路晒得软塌塌的,队伍排了几百米。前面阿姨骂骂咧咧说“怎么突然要排队”,后面大叔的伞沿滴水打在我鞋尖。等半小时进去后,每块墓碑前都挤着人,我好不容易蹭到外婆碑前,蹲下来摆花时差点碰到旁人膝盖。刚说了句“外婆我来了”,就被催促的声音打断,只能急急忙忙摸了摸碑上的字,转身时撞在松树上,肩膀疼了好几天,更疼的是没好好和她聊上两句。

今年的预约比想象中简单。按照闺蜜说的,我打开万安公墓的微信公众号,首页“清明祭扫预约”的入口很显眼。选了周六上午九点到十一点,填了姓名和身份证号,提交后秒收到“预约成功”的提示,页面还弹出小字:“60岁以上老人可至现场服务台,由工作人员协助预约及引导。”想起楼下张奶奶——她儿子在外地,每年独自坐公交来祭扫,今年应该不用再站在门口犯愁了。

周六清晨飘着毛毛雨,我裹着薄外套捧着花到了公墓。门口引导牌清晰标着“预约通道”,穿藏青制服的工作人员笑着问:“您是几点的预约?”我报了时间,她指了指右边小路:“往前第三排,那边人少。”沿着松针铺成的小路走进去,脚底下软软的,空气中飘着松脂的清苦。外婆的碑前很干净,我蹲下来把白菊轻轻放在碑基上,花瓣沾着雨珠更显清透。擦墓碑时摸到碑上的字——“周秀兰之墓”是外公生前写的,笔锋还带着点抖。“外婆,我来了。”我坐在旁边石凳上,慢慢说起最近的事:“小侄子会喊‘姑姑’了,声音像小奶猫;你种的红月季开了八朵,我每天都浇透水;我换了份不用加班的工作,晚上能煮你教我的百合粥……”风里没有往日的吵闹,只有雨丝落在松针上的“沙沙”声,偶尔有人走过,脚步轻得像怕惊醒谁的梦。

万安公墓清明节必须预约-1

离开时我回头望,白菊在雨里轻轻摇晃,像外婆当年坐在藤椅上摇蒲扇的样子。突然懂了万安公墓要预约的原因——清明从不是一场拥挤的仪式,而是一次和思念的温柔对话。预约不是麻烦,是给心意留够了空间:不用抢着挤着,不用急着赶时间,只要带着想念来,就能把藏了一年的话慢慢说给那个人听。风裹着菊花香吹过来,我摸了摸口袋里的照片,脚步比来时更轻——毕竟,最珍贵的怀念,从来都该慢一点,再慢一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