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天的清晨,我沿着京密引水渠的堤岸走,风里裹着桂香——是陵园里的桂树开了,香得像浸了蜜的棉花糖,要把人往里面裹。远远看见西山脚下的万佛华侨陵园,朱红色的门楣上挂着串铜铃,风一吹,铃声轻得像谁在耳边说“慢点儿”。

走进门,两排高大的油松夹着步道,松针上的晨露滴在青砖上,洇出小小的湿痕。步道旁每隔几步就立着尊半人高的石雕小佛,有的盘腿坐,有的站着捧莲花,每尊佛的嘴角都翘着,像刚听了个开心的故事。管理员王姐说,这些佛是十年前请工匠雕的,“当初选的汉白玉,晒不裂,雨不腐,就想让来这儿的人,一抬头就能看见笑”。沿着步道走,能看见卧佛山的轮廓,山尖的云像被揉皱的棉絮,软乎乎地搭在山肩上,而脚边的京密引水渠,波光粼粼得像撒了一把碎银,把陵园和远处的城市隔开,却又用这汪水,把思念连得长长的。

北京墓地万佛华侨陵园-1

再往里走,是纪念区。这里的墓碑大多不高,碑身刻着鎏金的小字,阳光一照,那些字像在跳碎光。几乎每座碑旁都立着尊小汉白玉佛,有的佛指尖沾着晨露,有的佛脚边摆着家属带来的鲜花——有座碑前摆着串裹着玻璃纸的糖葫芦,糖衣已经化了一点,粘在玻璃纸上,像琥珀。碑上的名字是“小棠”,旁边的佛像是尊拿净瓶的观音,观音的眼睛弯成月牙,像在说“小棠,吃糖葫芦要慢点儿,别噎着”。守园的老周说,小棠是个七岁的小姑娘,生前最爱吃门口巷子里的糖葫芦,她走后,妈妈每天都来摆一串,“说要让她在这儿,也能尝到小时候的味道”。

转过纪念区的拐角,是华侨专区。这里的墓碑和别处不一样,有的碑顶刻着南洋的椰树,有的碑身雕着旧金山的金门大桥,还有的刻着马来西亚的娘惹花——那些花纹里藏着归侨们的故事。有座碑在坡顶,碑身朝着北京的方向,管理员说,那是位南洋归国的老华侨,临终前攥着儿子的手说:“我要选个能看见北京的地方,这样就能看着天安门,看着鼓楼,看着咱中国的样子。”现在站在碑前,能看见远处国贸的高楼,能看见西山的日落,风里飘着桂香,像老华侨说的:“闻着这味儿,就像回到了小时候的四合院。”上周我看见一位白发老人,蹲在碑前,把一张皱巴巴的旧船票贴在碑上,船票上的字已经模糊了,只能看见“新加坡—香港—北京”的字样。老人用颤巍巍的手摸着碑上的名字,嘴里念叨:“阿妹,我把当年回唐山的船票带来了,你看,票根还在呢,咱们当年一起坐的那艘船,甲板上的风可大了,你裹着我的外套,说‘哥,等咱们到了北京,要去吃全聚德’……”风把船票的边角吹起来,老人赶紧用手按住,像按住一段不肯走的时光。

北京墓地万佛华侨陵园-2

华侨专区旁边有个小花园,种着菊花和月季。秋天的菊花开得热热闹闹,黄的像蜜,白的像雪,还有几株紫色的,像揉碎的晚霞。花园里摆着几排木质长椅,椅面被磨得发亮,显然常有人坐。有次我看见位穿藏青外套的老人,坐在长椅上,手里摸着碑上的名字,旁边放着杯还冒着热气的茉莉花茶——是管理员送的,“天凉,喝口茶暖着”。老人摸碑的手很轻,像摸着爱人的脸,嘴里小声说:“老伴儿,今天我煮了你爱喝的粥,放了红豆,你闻闻,香不香?”风把茶烟吹起来,裹着桂香,飘到碑前,像在帮老人传递思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