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风裹着青团的甜香钻进窗户时,我正蹲在玄关系鞋带——每年这个时候,总要去天堂公墓看看外婆。今年抓起手机的瞬间,忽然想起社区群里反复提醒的“必须预约”,指尖顿了顿,却又想起去年那幕:狭窄的入口挤着乌泱泱的人,王奶奶的轮椅卡在台阶缝里,家属急得满头汗,工作人员扯着嗓子维持秩序,连墓区的柏树都跟着发闷。
其实去年公墓管理处就提过预约试点,但好多人觉得“没必要”——不就是扫个墓吗?凑个热闹才显得有人情味。直到去年清明当天,墓区的人流量突破了往常的三倍,主干道堵得连花束都递不过去,有位大叔抱着骨灰盒想找寄存处,绕了三圈才找到工作人员;还有人把祭祀用品落在车上,回头取时,车位早被占了,站在太阳底下骂骂咧咧。也是从那时候起,“必须预约”成了今年的硬规定。管理处的李主任说,不是要“卡人”,是要“护人”:每小时限流五百人,既能保证墓区的安静,也能让工作人员有精力帮大家做点实事——比如提前帮行动不便的老人留好轮椅通道,给没时间买花的人备上一支白菊,甚至会在预约时问一句“需要擦拭墓碑吗?我们提前准备工具”。
预约其实没想象中麻烦。我跟着社区的教程,打开“天堂公墓”公众号,点“清明预约”,选好日期和时段,填了身份证号,不到一分钟就搞定了。昨天路过社区服务中心,还看见工作人员在帮几位老人操作:张阿姨戴着老花镜凑在屏幕前,手指抖抖地戳着“确认”键,社工小周握着她的手说“阿姨您看,选周六上午九点,那时候太阳不晒,您要是怕累,我们还有爱心接驳车,从入口直接送到外婆的墓前”。连我那向来嫌“手机麻烦”的老爸,都跟着学会了预约——他说“上周去试了试,居然还能选‘代祭服务’,要是那天有事来不了,工作人员会帮着摆上我炒的糖藕,拍张照片发过来,比我自己去还仔细”。
有人说“预约把清明的味道搞淡了”,可我上周去的时候,倒觉得味道更浓了。墓区里没有了往年的嘈杂,风里飘着管理处新种的金桂香,我蹲在外婆墓前,把她最爱的绿豆糕摆好,慢慢说“今年不用挤啦,我提前三天就约好了,连你最爱的白菊都没被挤皱”。旁边的大叔蹲在墓碑前,声音轻得像落在花瓣上:“去年挤得连句话都没说上,今年安安静静的,能多陪你唠唠。”是啊,清明的心意从来不是挤出来的,是坐在墓前,摸着墓碑上的刻字,慢慢把心里的话翻出来——而预约,不过是给这份心意找了个“稳妥的容器”:不用急着赶时间,不用怕被人群冲散,不用让对亲人的想念,变成对自己的折腾。
离开的时候,看见入口处的电子屏上滚动着“今日已预约321人”,旁边的志愿者举着牌子:“未预约的市民请先到服务台登记。”风里忽然飘来一阵槐花香,是外婆从前在院子里种的那种。我摸了摸口袋里的预约码,忽然觉得,所谓“必须”,从来不是枷锁,是有人替我们把“想好好看看你”的心愿,提前铺成了一条平顺的路。毕竟,比起挤在人群里递一支快蔫了的花,坐在墓前,安安静静地说会儿话,才是对亲人最实在的告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