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前的风里已经带着桂香,我在天堂公墓门口的梧桐树下遇到李叔时,他正举着手机凑到服务台窗口,鼻尖上沾着点没擦干净的面包渣——"姑娘,我明天来给老伴送寒衣,用不用提前约啊?"窗口里的小姑娘笑着把手机递回去:"叔,明天不是高峰,您要是上午10点后来,不用预约;要是想赶早,怕人多,就让闺女帮您在服务号上填个信息,也就点两下的事。
这两天总有人问"天堂公墓明天要预约吗",我索性在公墓门口蹲了半天,跟值班的王姐聊了聊。其实政策没那么僵:周末上午9点到11点、清明冬至前一周是高峰,必须预约才能进,怕人挤人出危险;但要是工作日或者下午,尤其是像明天这样的周三,人本来就少,就算没预约,只要带着身份证,测完体温登记一下就能进。王姐翻了翻手里的登记本:"昨天下午来的20多个人,一半没预约,我们都让进了——来这儿的人,哪个不是揣着满心的念想?能通融的地方,我们肯定不卡。"
怕老人搞不懂预约流程?别急,公墓早想好了办法。服务号上有个"一键预约"按钮,子女帮着填好祭扫人姓名、亲属关系、次日到达时间,提交后会收到个二维码,到时候扫一下就能进;要是不会用智能手机,门口的"便民服务岗"有工作人员帮着手写登记,笔和表格都摆得整整齐齐,连老花镜都备了三副。昨天有个70岁的陈奶奶,背着一筐自己蒸的包子来给儿子送,说"我儿子生前就爱这口",没预约也没带手机,工作人员赶紧接过她的筐,帮着登了记,还扶她去了墓区——"您慢着,台阶滑",那语气像对自己家老人似的。
其实最暖的是那些没写在政策里的"弹性"。上午碰到个穿黑外套的小伙子,喘着粗气跑过来,说"我昨天加班忘了预约,今天特意请假来的",王姐没让他急,而是翻开电脑查了查当天的实时人数:"现在才8点半,东边墓区还有空位,您赶紧进去,10点前出来就行,别赶上人潮。"小伙子连声说谢谢,手里攥着的康乃馨都被捏皱了。王姐说,她最怕看到人红着眼眶转身的样子:"去年有个阿姨,坐了两个小时公交来,没预约被拦在门口,哭着说'我就想给我家老周烧张纸',我们赶紧帮她补了预约,还让保安帮她拎着包袱——政策是死的,人是活的。"
中午去食堂打饭,碰到负责清洁的阿姨,她擦着桌子说:"昨天扫墓区的时候,看到个小姑娘蹲在墓前给妈妈发语音,说'我今天没预约就来了,工作人员没说我,妈妈你别担心',我站在旁边没敢打扰,递了瓶矿泉水给她,她抬头笑的时候,眼泪都冻在脸上了。"风从食堂窗户吹进来,带着外面玉兰树的香,我忽然觉得,所谓"预约"从来不是门槛,而是为了让来的人更安心——不用挤着排队,不用怕找不到位置,不用为了"能不能进"慌慌张张。
傍晚要走的时候,李叔拎着空筐从里面出来,脸上带着点笑:"我明天上午10点来,让我闺女帮我约了,她说'爸你别慌,我帮你填好了'。"他摸了摸口袋,掏出个橘子给我:"这是我老伴生前最爱吃的,你拿着。"我接过橘子,看着他慢慢走向公交站,背影融进夕阳里。其实关于"明天要不要预约"的答案,早就在这些细节里了:不是生硬的"要"或"不要",而是"只要你带着心意来,我们尽量让你见到想念的人"。
风里又飘来桂香,我摸出手机给朋友发消息:"明天去天堂公墓不用急,要是没预约,就找门口的王姐,她会帮你想办法。"毕竟,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