沿着西四环往香山方向走,过了玉泉山的牌坊,路边的松墙忽然密起来,转个弯就是福田公墓的大门。没有想象中的肃穆压抑,反而像进了座打理得极好的园林——柏油路两旁的侧柏长得比两层楼还高,树荫里藏着几座老碑,碑身上的刻字被风雨磨得温润,倒像岁月写的诗。门口的保安室飘着茶香,值班的师傅见人进来,会笑着点头:“里面慢走,玉兰林那边的花要开了。
如意区在公墓的西南角,紧挨着那片玉兰林。春天的时候,满树的玉兰花像堆着雪,风一吹,花瓣飘得满院都是,落在青石板路上,像撒了把碎玉。区里的设计极贴心:小路是用旧宅子拆下来的青石板铺的,每块石板都带着岁月的纹路,走上去没有水泥地的冷硬;每个穴位的间距留得宽,怕的是祭扫的人多了挤着;墓碑大多是米白色的汉白玉或者芝麻白石材,高度刚好到成年人的腰——既不会挡住后面的景观,也不会让小孩够不着碑面。工作人员说,当初给这个区取名“如意”,就是想让每个来选墓的人都能“得偿所愿”:喜欢安静的,选靠里的位置,旁边有几丛竹子,风过的时候沙沙响;怕子孙找不到的,选靠近小路的位置,青石板上刻着“如意三巷”“如意五弄”,像老北京的胡同牌,亲切得很。
常有人问,如意区的价格到底怎么算?其实答案就写在接待处的公示牌上,明明白白。单穴的价格从八万到十二万,双穴在这个基础上加两万,差别主要在三个地方:一是位置——靠近玉兰林或者竹林的“景观位”,比靠里的位置贵一万左右;二是石材——汉白玉比芝麻白贵两千,因为汉白玉的质地更细,刻字不容易渗水;三是附加服务——比如刻字超过20字,每字加50块;比如要在碑前加个小花坛,种上月季或者菊花,一年的维护费是八百块。这些费用没有半点含糊,工作人员会拿着价目表一条一条跟用户讲:“这是穴位的使用费,这是石材的成本,这是三年的绿化维护——包括给你擦碑、浇花、剪草。”有次碰到个刚工作的姑娘,攥着钱包问:“我只有十万块,能不能选个差不多的位置?”工作人员翻了翻记录,指着价目表上的一行说:“你看,如意二巷的第三排,靠近三叶草的位置,刚好十万——那个位置早上能晒到太阳,下午有树荫,你妈妈肯定喜欢。”姑娘蹲在那个位置旁边,摸了摸碑座上的三叶草,忽然笑了:“对,我妈以前在阳台种过三叶草,说能带来好运。”
其实选如意区的人,大多不是冲着“便宜”或者“贵”来的,是冲着“安心”。上个月碰到位李叔叔,他在如意区给老伴选了个位置,就在玉兰树底下。他蹲在碑前,把刚摘的玉兰花放在碑座上,说:“我老伴活着的时候,每天早上都要去早市买玉兰,插在客厅的花瓶里。现在好了,她的窗前就有玉兰树,比早市的还香。”还有位张阿姨,每隔两周就来擦碑,她的母亲葬在如意区的竹林边,她说:“每次来,看到竹林里的风把竹叶吹得晃,就像我妈在拍我的肩膀——她以前总说,‘丫头,别难过,我在这儿挺好的’。”工作人员说,如意区的回头客特别多,有的是儿子给父母选了,后来自己也定了这儿;有的是亲戚介绍来的,说“那儿的路好走,碑好认,钱花得明白”。
说到底,福田公墓的如意区,卖的不是穴位,是“如意”二字的分量——是让离开的人,在松风玉兰里得享安宁;是让留下的人,在明明白白的价格里,放下心里的石头;是让每一次祭扫,都不是“完成任务”,而是“回家看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