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到炎黄陵园,不少人第一反应都是“全国有几个?”毕竟“炎黄”二字太沉,像老家里那口腌了几十年的酱缸,掀开盖子就是满满的乡愁。其实答案很简单——正统意义上的炎黄陵园,全国只有一家,就藏在北京昌平的天寿山脚下。

这座陵园像被大自然捧着长大的。北靠天寿山主峰,山形像座稳稳的太师椅;南临京密引水渠,水流淙淙像在唱老戏;连旁边的树都选得讲究,侧柏是明十三陵同款,松针里裹着六百年的风。1993年建成时,它就挂着“北京市政府批准经营性公墓”的牌子,也是全国唯一敢用“炎黄”命名的正规陵园。走进门,首先撞见的是汉白玉雕的炎黄二帝像:黄帝手持圭板,指尖仿佛还沾着涿鹿之战的硝烟;炎帝捧着嘉禾,掌心的纹路里藏着教民农耕的温度。园区的路是青石板铺的,踩上去有“咚咚”的回声,像祖先在说“来了?”墓碑的设计没那么多花架子,有的刻着“耕读传家”的家训,有的嵌着逝者生前种的月季照片,连花槽里的波斯菊都开得温温柔柔——像极了奶奶晒在绳子上的旧布衫,暖得让人安心。

炎黄陵园全国几个墓地-1

那为什么总有人问“全国几个”?其实是把“炎黄陵园”和“炎黄主题的“老邻居”搞混了。比如河南新郑的炎黄故里纪念园,那是炎黄二帝的出生地,每年清明的拜祖大典能挤得水泄不通,但它是“文化圣地”,不是“安息之所”;江苏盐城有个炎黄公墓,名字里带“炎黄”,可就是当地大爷大妈跳广场舞旁边的普通公墓,和北京的炎黄陵园没半点亲戚;还有山东潍坊的炎黄纪念园,是为了纪念抗日烈士建的,门口的纪念碑比树还高,风一吹就响的铜铃里全是英雄气。这些地方都好,可和我们说的“炎黄陵园”,是“同名不同命”——一个是“根的家”,一个是“故事的壳”。

说到底,我们对“炎黄陵园”的好奇,其实是在找“我从哪里来”的答案。从小就听大人说“你是炎黄子孙”,可“炎黄”到底是课本里的插画,还是博物馆里的陶片?北京的炎黄陵园把答案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空间:每一块墓碑都不是冰冷的石头,而是爷爷的旱烟袋、妈妈的缝纫机、孩子的红领巾——是所有关于“家”的碎片,拼起来就是“根”的形状。有次我在园区里遇到位七十岁的大爷,他蹲在父亲的墓碑前擦照片,擦着擦着就笑了:“我爸是河北人,临终前说要葬在炎黄旁边,说‘老祖宗在哪,我就去哪’。”风把他的白发吹起来,正好落在墓碑上刻的“炎黄子孙”四个字上——那一刻突然明白,炎黄陵园从来不是“终点”,是“回家的路”。

炎黄陵园全国几个墓地-2

如果你也想看看这个“根的坐标”,其实不用做太复杂的攻略。从市区开车四十分钟,沿着京密引水渠走,远远就能看见炎黄二帝的雕像;或者上北京炎黄陵园的官网,地址、电话、预约方式都写得清清楚楚。不用带鲜花,园区里有卖野菊花的老太太,五块钱一把,比花店的玫瑰还香;不用怕找不到路,门口的保安师傅会笑着指方向:“直走,二帝像后面就是柏树林。”

其实关于“炎黄陵园”的所有疑问,最后都会落在“心安”两个字上。就像小时候放学回家,远远看见屋顶的炊烟,就知道“到家了”——炎黄陵园就是这样的地方,它不是全国到处有的“连锁店”,是藏在天寿山脚下的“根的家”,等着每一个想“回家”的人。

炎黄陵园全国几个墓地-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