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北京城西的香山脚下,万安公墓像一块被岁月浸软的布,裹着枫树林的红、松涛的绿,还有近百年的人间故事。从1930年建园时的“民办公助”,到现在成为北京人心里“能装下牵挂的地方”,它从不是冰冷的“墓地”,是“把思念安顿好的地方”。很多人第一次推开万安的铁门,都会先站在银杏林边深呼吸——风里有松针的苦香、银杏果的甜软,连阳光都像被筛子滤过,碎碎地洒在青石板路上。这时再看价格表,忽然就懂了:那些数字不是标签,是给不同思念选的“容器”。传统立碑是最常见的选择,价格从五万元到十几万元不等。选汉白玉还是花岗岩?靠水塘边听蛙叫,还是挨着腊梅树闻花香?工作人员不会催你做决定,只会指着一棵老银杏说:“去年有位阿姨选了这棵树旁边,因为她妈妈以前总带她来香山捡银杏果,现在站在这里,像回到小时候的秋天。”汉白玉的墓碑会贵一点,因为质地更细,刻出来的字像浸在牛奶里;花岗岩则扎实,风吹雨打几十年,字还是清清楚楚的——每一点差异,都写在价格里,也写在“想让亲人舒服”的心意里。如果更喜欢“藏在自然里”的告别,生态葬的价格更像给思念“轻装”。树葬在西北角的油松林里,价格大概两万元。墓碑是小小的不锈钢牌,只刻名字和一句简短的话,眠于松间”或者“爱如松风”。我见过一位穿蓝布衫的大爷,蹲在松树下给老伴儿的墓碑擦灰:“她以前在香山公园当清洁工,最喜欢捡松针做枕头。现在埋在这里,松针天天落她枕头边上,多好。”壁葬更简洁,价格从六千元到一万五不等——把思念嵌在墙面的浅灰色格子里,旁边爬着常春藤,每年春天,藤叶会绕着墓碑转个圈,像在轻轻拥抱。花葬则是春天的礼物,埋在二月兰地里,价格一万左右,等花开时,整个区域都是紫蓝色的,像给大地铺了块花毯,连蝴蝶都愿意多停一会儿。其实万安的价格里,还藏着很多“看不见的温度”。每年清明前一周,工作人员会给每座墓碑擦一遍灰,边角的青苔用小刷子刷掉,碑面的指纹擦得干干净净;要是家属没时间来,他们会拍段15秒的视频:“您看,爷爷的碑前长了三棵三叶草,我帮着拔了草,还放了您说的《天涯歌女》——音量调得不大,刚好能飘到松树林里。”有次碰到一位阿姨,她选了壁葬,价格一万二,说:“我妈以前住胡同里,最喜欢趴在窗户上看常春藤爬墙。现在壁葬的格子旁边就有常春藤,风一吹,藤叶晃啊晃,像我妈在跟我挥手。”说到底,万安的价格表不是冰冷的数字,是“给思念找个家”的预算单。有人选贵一点的立碑,因为想让亲人挨着小时候常去的香山;有人选便宜的树葬,因为觉得老人喜欢“跟松树林作伴”;有人选壁葬,只是因为那串常春藤像极了妈妈当年种的。那天离开的时候,我看见一位小朋友蹲在树葬区,把一颗水果糖埋在泥土里:“奶奶,这是你最爱的橘子糖,我藏在这里,你要记得吃哦。”风掠过松枝,沙沙响,像奶奶在说“好”。原来所有的价格,最终都指向一句话:“我想你了,想给你找个最舒服的地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