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周和朋友聊清明扫墓的事,她突然问:“你说咱老家有没有天寿陵园的分店?我妈总说北京的天寿好,想让我爸以后葬那儿,但来回跑太麻烦。”我愣了愣,才反应过来——原来不少人都有个误会:以为“天寿陵园”是开遍全国的连锁品牌,其实不是,它打从根儿上就是北京的“独一份”。

其实天寿陵园藏在北京昌平的燕山脚下,1997年就拿到了北京市民政局的批准,是正经的经营性公墓。去年陪亲戚去选墓,进了园门我才懂它为什么出名:连风都慢下来,两侧的银杏道能铺半里地的金黄,松柏林里藏着明清风格的石亭,偶尔能看见戴斗笠的工人在修剪月季,倒像进了座江南园林,不是印象里严肃的墓地。园子里还有条“生命纪念大道”,刻着不同字体的“寿”字——有书法家的行楷,有普通市民的铅笔字,把“死亡”这件事衬得温温的,像长辈拍着你手背说“别怕”。

为什么大家会以为它全国都有?仔细想想原因挺有意思。首先是“天寿”这名字太大气,像那种能罩住全国的牌子,不像“XX山公墓”带着明显的本地味儿;再就是网络上的“擦边球”——有些小陵园想蹭名气,偷偷叫“天寿分园”,其实和北京天寿半毛钱关系没有;还有朋友间的口口相传,比如有人说“我北京亲戚葬在天寿,环境特好”,没说“北京的”,听的人就以为“天寿”到处都有。

天寿陵园全国几个墓地-1

我特意查过天寿的资料:它1997年成立,从一开始就扎根昌平,是北京市民政局直接审批的。园子里的一草一木都有讲究——比如入口的“福临门”石牌坊,是请老石匠用汉白玉雕的,上面的牡丹纹能数出36朵;还有那片“四季花园”,春有玉兰夏有荷,秋有菊花冬有梅,连保洁阿姨都知道,哪个区域的花是给喜欢热闹的老人种的,哪个区域的松柏是给爱安静的人留的。也难怪它有名,连不少北京人都把这儿当“身后的家”,但有名归有名,它真没开过分店。

有意思的是,我后来把真相告诉朋友,她倒松了口气:“原来不用跑北京啊,那我找咱老家的陵园就行,只要环境好,能经常去看看我爸,比什么‘连锁’都强。”我笑着点头,其实大家盯着“天寿”,无非是想要个“安心”——怕选的地方不够好,怕对不起亲人。但仔细想想,安心从来不是靠“连锁”俩字给的:是清明时能在墓前摆上他爱吃的桃酥,是能蹲下来和他说“妈,我最近涨工资了”,是风吹过的时候,能想起他以前帮你掖被子的温度。

如果你也有过“天寿是不是全国都有”的疑问,其实不用纠结——直接查北京天寿的官网,或者打北京市民政局的电话,答案肯定是“就一个”。要是你在其他城市,不妨看看本地的陵园:说不定家附近的山坡上,就有片松柏林,能晒到下午三点的太阳,能听见鸟叫,比“遥远的天寿”更适合你的生活。毕竟对亲人的想念,从来不是“选一个有名的地方”,而是“选一个能经常回去的地方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