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风里裹着巷口槐树的甜香,张阿姨攥着刚熬好的百合粥保温桶,站在幸福里小区的公交站牌下揉了揉膝盖——上次挤107路去凤凰山陵园,拎着两盒老伴爱吃的桃酥,差点在公交车后门摔了个踉跄,旁边的小伙子扶了她一把,可她还是后怕:“要是有辆能直接到陵园的车就好了。
其实张阿姨的心愿,凤凰山陵园早就听见了。去年春天,陵园的工作人员跟着社区网格员做调研,发现不少老人去陵园要么挤公交拎不动东西,要么子女上班没时间送,光是“怎么去”就成了心病。亲情便民班车”很快就开起来了——不是节日才有的“临时福利”,是平时每周都有的固定班次:每周三、周六早上8点,三辆淡蓝色的中巴车会准时从市区的三个点出发,一辆停在市中心工人文化宫门口的老梧桐树底下(就是以前卖糖画的那个位置),一辆在西北区幸福里小区的公交站旁(张阿姨常等车的那个站牌斜对面),还有一辆守在南区世纪广场地铁站B口,车身上印着“凤凰山陵园 把心送到”的白色小字,像给赶路的人递了张温暖的便签。
上周末我跟着班车走了一趟,司机王师傅是个穿藏青色外套的中年人,说话带着点本地口音的热乎:“昨天有个老太太打电话说要带轮椅,我提前跟陵园的小张说好了,车一到门口,轮椅坡道就支上了,不用家属抬。”他指了指驾驶座旁边的便民箱,里面整整齐齐摆着矿泉水、创可贴,还有两把印着陵园logo的雨伞:“上次下小雨,有个姑娘没带伞,我给她拿了一把,后来她专门送回来,说这伞上有阳光的味道——其实哪是伞的事,是人心热乎。”
班车开到陵园门口的时候,刚好是早上9点10分,门口的银杏树下已经有工作人员等着,看见有老人下车,立刻上前扶着胳膊:“阿姨慢点儿,台阶上刚扫过,不滑。”要是赶不上班车的时间也没关系,陵园早就把“后路”铺好了:市区坐107路到“凤凰山脚下”站,往前直走50米就是陵园的接驳电瓶车,两块钱一位,司机师傅会帮着搬东西;自驾的话,陵园门口的停车场是免费的,车位划得整整齐齐,入口处的引导员穿着荧光绿背心,看见车来就笑着挥手:“这边空位多,您慢慢倒。”
其实对于去陵园的人来说,最在意的从来不是“路有多近”,而是“路上的每一步能不能走得踏实”。凤凰山陵园的班车不是“额外的服务”,是把“懂你”放进了每一个细节里:比如司机师傅提前打开的车门,比如便民箱里随时能拿到的矿泉水,比如接驳电瓶车师傅喊的那声“阿姨您坐好”——这些小事像春天的风,吹过发梢的时候不觉得,可等你站在陵园的银杏树下,摸着老伴墓碑上的名字,会忽然想起:刚才车上的师傅帮你扶了扶保温桶,刚才的引导员帮你拎了拎装着鲜花的袋子,原来那些没说出口的“麻烦”,早就被人悄悄接住了。
风里的槐花香又飘过来,张阿姨坐在班车上,摸着怀里还热乎的百合粥,看见前面的司机师傅正帮一位坐轮椅的大爷系安全带,她笑着拍了拍旁边的座位:“姑娘,下次你要去陵园,就坐这班车,稳当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