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末的风裹着桂香钻进衣领时,我正站在中华永久陵园的入口。不同于想象中肃穆到压抑的氛围,这里的柏油路旁种着金叶女贞,每隔几步就有石凳,凳面刻着“岁寒松竹”之类的诗句——后来我才明白,连墓地的名称都藏着中国人对生命最温柔的注解。

最常被家属提起的是“福泽园”。它在陵园的东南侧,挨着一片桃林,春天桃花开时,粉云漫过墓碑顶。为什么叫“福泽”?陵园的管理员张姐说,很多老人走前都念叨“要把这辈子的福分留给儿孙”,福泽园的设计就是顺着这份心意——每排墓碑间都种了罗汉松,寓意“福荫绵延”。有次我看见一位爷爷蹲在墓前,举着手机给屏幕里的小女孩看:“奶奶,你看咱孙女会背唐诗了,跟你以前教我的一样。”阳光穿过桃枝,落在他的皱纹里,像撒了把暖糖。

往西北走十分钟,绕过人工湖就是“安宁苑”。湖水不大,岸边垂柳的枝条扫过水面,连涟漪都慢半拍。这个名字是一位退休教师提的,他说“老伴儿一辈子爱安静,最怕吵”。安宁苑的墓碑选了青灰色石材,刻字用浅浮雕,墓志铭都简短——有的写“此处有个爱读散文的人”,有的画了幅小兰花。有次碰到一位阿姨坐在湖边石椅上,手里捧着本《读者》,书页被风翻到第12页,她用手指按着说:“我家老周以前每天去公园读报,现在这儿安静,他能接着读。”风把她的银发吹得飘起来一点,像老周以前帮她理头发的样子。

中华永久陵园有几个墓地名称-1

靠近陵园深处的是“孝思园”,名字出自《诗经》里的“孝思不匮,永锡尔类”。这儿的布局像老家的三合院,每三排墓碑围成小院子,中间有石桌石凳,桌上刻着棋盘。管理员说,很多子女选这儿,是想“让爸妈还能和老邻居作伴”。孝思园的墙上用彩瓷拼了二十四孝的故事——“扇枕温衾”里的小孩穿粉衣服,枕头是蓝的,连蚊子都画得圆滚滚的。有次遇到一对姐弟,正蹲在墓前贴对联,上联是“爸,咱家添重孙子了”,下联是“妈,我会做你爱吃的红烧肉了”。红纸上的墨没干,风一吹飘起来,姐弟俩赶紧按住,笑着说“别让爸妈看不见”,声音轻得像落在花瓣上。

陵园西南角的“怀恩谷”挨着一片竹林,名字是一位医生取的,他说“我妈是护士,一辈子帮别人,现在该让她享受被怀念的感觉”。怀恩谷的墓碑设计成书的形状:有的刻着“妈妈的菜谱”——第一页是“番茄炒蛋要放糖”;有的刻着“爸爸的修车日记”——最后一篇写“小宇的自行车修好了”;甚至有个墓碑贴了张旧车票,是儿子第一次上学的车票根。有次看见一位小伙子,蹲在墓前摆糖炒栗子,说“妈,我上次没吃着你煮的糖水梨,今天买了你最爱的栗子,甜得很”。风把栗子香吹进竹林,连竹叶都晃了晃,像有人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。

走出陵园时,桂香还裹着风。我忽然懂了,这些墓地名称从来不是冰冷的符号——福泽是“把福分留给你”,安宁是“让你安心睡”,孝思是“我还记得你”,怀恩是“我一直想着你”。它们藏着中国人最朴素的深情:不刻意悲伤,只是把生前的温度,变成死后的坐标。让每一个走了的人,还能住在“熟悉的样子”里;让每一个活着的人,能在风有桂香的下午,踩着柏油路,去和他们说说话。

中华永久陵园有几个墓地名称-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