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周六清晨,我陪着刚失去外婆的小夏去九公山长城纪念林。她之前查了好多资料,总说“要找个能看见山、能挨着点‘老东西’的地方”,直到刷到九公山的照片——画面里长城的城砖露着青苔,山脚下的林子里飘着薄雾,像外婆生前爱逛的香山早秋。那瞬间她就定了:“就是这儿了。
九公山长城纪念林藏在怀柔区和昌平区的交界处,准确说,是怀柔区桥梓镇以西的深山里。从市区出发,走京藏高速转昌赤路,大概一个半小时车程。我记得到昌赤路的时候,小夏突然拍我胳膊:“你看路边的海棠树!”满树的海棠果坠着,像刚晒透的小灯笼,风一吹就晃,连空气里都飘着淡淡的甜香。顺着这条路再开二十分钟,就能看见路边立着块青石板标志牌,“九公山长城纪念林”七个烫金字嵌在里面,没有多余的装饰,倒像山里天生长出来的记号。
顺着标志牌往山里走,先过一段碎石步道,两旁的侧柏长得笔直,元宝枫的叶子刚染了点红,风掠过的时候,沙沙声裹着松针的香气扑过来。再往上走五分钟,视野突然撞进一片开阔——左边是绵延的长城,不是八达岭那种修得齐整的“观光长城”,而是保留了明清时期的残垣断壁,城砖上还留着当年戍边士兵刻的“万历十五年”;右边是九公山天池,水色碧得像被山揉碎的翡翠,连对岸的山影都沉在里面。小夏站在台阶上,手指轻轻碰了碰胸口:“外婆以前总说‘老东西才有魂儿’,你看这儿的长城,比我外婆的外婆还老,肯定能接住她的念想。”工作人员笑着补充:“纪念林的墓穴都在长城脚下的缓坡上,每一排都对着长城的方向。老人们常说‘背靠长城,脚踩福地’,这儿的位置刚好接住长城的‘气’,不偏不倚。”
其实之前我也陪人去过别的墓地,要么在平地上排得像停车场,要么在山里却看不见半点景。九公山的位置妙就妙在“贴着历史的温度”——你蹲在墓前整理花束,抬头就能看见长城的城垛;风穿过林梢的时候,像有人在耳边说“我在这儿挺好的”。小夏选了个靠长城最近的穴位,把外婆的照片放进去时,突然笑了:“外婆要是在这儿,肯定会搬个小马扎,坐这儿看天池的鱼。”离开的时候,我们在停车场遇见位白发爷爷,他摸着石凳上的纹路说:“我儿子给我选了这儿,说等我走了,能天天看长城——我年轻的时候在长城脚下当过兵,最念着这儿的风。”
那天回家的路上,小夏抱着外婆的照片,靠在副驾上没说话。我看着窗外退去的昌赤路,想起纪念林里的长城——那些守了几百年山的城砖,现在又开始守着一群“想挨着山”的人。九公山的位置从来不是个冰冷的经纬度,它是外婆的早秋香山,是爷爷的戍边记忆,是活着的人给逝去的人,最贴心得像“家”的礼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