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风裹着一丝松柏的清苦掠过鼻尖,张阿姨攥着刚买的白菊站在天堂公墓入口,手机屏幕停在微信首页——昨天儿子反复提醒“要先预约”,可她摆弄了半小时,还是没找到预约入口,正对着闸机上的“预约码核验”字样犯愁。
其实从去年秋天开始,天堂公墓就正式推行“预约祭扫”制度,但这从来不是“设门槛”,而是想给每一场追思留够安静的空间。管理员李姐说,以前清明上午,主干道堵得连花圈都推不过,有位老人急着找老伴墓位,挤得差点中暑;还有次周末,几个孩子在墓区跑闹,撞翻了别人摆的祭品,家属红着眼眶吵架——这些“热闹”,恰恰伤了祭扫的温度。所以预约制度来了,分时段控制人数,让每个人都能有足够的时间,对着墓碑说说话。
张阿姨的问题很快解决了。入口处“便民服务台”的小周见状走过来:“阿姨,我帮您弄。”接过手机,点开“天堂公墓”公众号,选“祭扫预约”,填日期、时段、人数,不到三分钟,预约码就弹了出来。张阿姨笑着拍了拍小周的手:“原来这么简单,刚才我还对着手机瞎戳,差点把屏幕戳破。”小周笑着递回手机:“好多老人都这样,我们天天在这,就是帮着搭把手。”
要是真忘了预约也不用慌。公墓特意留了10%的现场名额,专门给“临时的想念”——比如在外省赶回来的游子,或者记不得预约时间的老人。上周有个穿西装的小伙子,凌晨3点从上海开车回来,到入口才想起没预约,急得鼻尖冒汗:“我妈今天忌日,赶了八个小时的车……”工作人员赶紧查系统,把当天最后一个现场名额给了他。小伙子捧着花跑向墓区时,背影里都是松了口气的样子。
其实预约的操作真的很简单:微信搜“天堂公墓”公众号,点“祭扫预约”,选日期时段,填身份信息,五分钟就能搞定。不会用手机的,带好身份证去服务台,工作人员帮着弄;甚至连“代预约”都可以——帮家里老人预约,填老人的信息就行。
站在张阿姨老伴的墓前,她把白菊轻轻放在碑上,小声说:“今天没挤,我慢慢跟你说——孙子考试双百,我学了新包子馅,你要是尝得到,肯定说比以前的好吃。”风掠过松柏,把她的话吹得飘起来,墓区里没有拥挤的人群,连鸟叫都变得轻了些。
走出公墓时,张阿姨回头望了眼服务台,小周还在帮一位老人操作手机,阳光落在他们身上,像撒了层金粉。她摸出手机给儿子发语音:“预约一点都不麻烦,下次你不用替我着急啦。”语音里带着笑,连风都跟着软了下来。
说到底,预约从不是“拦路虎”,而是“贴心的缓冲”。它拦的是慌乱和拥挤,留的是安静和温度。就像天堂公墓门口的标语写的那样:“让每一次告别,都能好好说再见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