早上八点多,我陪着朋友去凤凰山陵园祭扫。秋日的风裹着桂香钻进衣领,沿着青石板路往上走,两旁的松柏长得笔直,松针在风里沙沙作响,像在跟每一位来者轻声打招呼。朋友的妈妈葬在靠近桂树的位置,每年中秋来,花香裹着烧纸的烟,倒像妈妈还在身边说“桂花开了,该吃月饼了”。
说起这里的墓地费用,朋友一开始也犯过嘀咕:“本来以为靠市区的陵园肯定贵得离谱,没想到实地看了才知道,费用是分着档次的。”接待我们的周姐是陵园做了十年的老员工,她指着不远处一片银杏林说:“你们看那排树葬,每个穴位就立个小石碑,埋在银杏树下,价格才一万二,好多年轻人选这个——说让老人‘回归自然’。”而旁边的传统立碑墓,碑身是芝麻白花岗岩,配着石桌石凳,位置在向阳的缓坡上,周姐说:“这种位置采光好,能看到山下的湖水,价格大概三万到五万不等,比山后的区域高两三千,主要是景观和采光不一样。”
我蹲下来摸了摸脚边的草坪,草叶上还挂着露珠,周姐笑着补充:“我们这儿的绿化每天都有人管,早上六点工人就来浇花剪枝,连台阶缝里的杂草都要清干净。”顺着她的手看过去,果然有个穿蓝布衫的师傅,正拿着剪刀修剪灌木丛,剪下来的枝条整整齐齐堆在脚边。“还有安保,晚上有巡逻的,监控全覆盖,上次有家属落了东西,半小时就找着了。”这些看不见的维护成本,其实都藏在费用里——毕竟,买墓地不是买块石头,是买一份“有人管”的安心。
旁边擦墓碑的王阿姨听见我们聊天,凑过来搭话:“我家老头子选的是壁葬,才八千块。”她摸着壁龛上的照片,眼神软下来:“本来我想选贵点的立碑,可老头子说‘别浪费,能跟老伙计们在一块儿就行’。”阿姨住在市区老房子里,坐公交过来才四十分钟:“逢年过节来烧柱香,不用跑几十公里去郊区,省了油钱也省了力气,算下来其实差不多。”
离开的时候,太阳爬过山顶,把松柏的影子拉得老长。朋友蹲在妈妈墓前,把桂花糕摆好,轻声说:“妈,下次带糖炒栗子来。”风又吹过来,桂香裹着松针味漫开。其实关于“费用高不高”,答案从来不是绝对值——你在意交通方便,在意环境整洁,在意每次来都能闻到熟悉的花香,那么这里的价格就是值得的;要是预算有限,树葬、壁葬也能给亲人一个安稳的归处。
凤凰山陵园的费用,从来不是“贵”或“便宜”的简单判断,而是“你的需求值不值”。就像王阿姨说的:“这儿虽然比郊区贵点,但离得近,我年纪大了,走不动远路——能常来看看老头子,比什么都强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