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风裹着桂香钻进衣领时,我正站在凤凰山的山脚下,看晨雾顺着石阶往上爬——这是很多人寻找凤凰山陵园时,最先遇到的温柔注脚。
凤凰山陵园的地址说起来不复杂,就在城市西北郊的凤凰山脉南麓,XX区XX路XX号。但对常来的人来说,这串数字远不如沿途的细节好记:从地铁2号线“凤凰岭站”出来,往西走300米是张阿姨的菜市场,她的青菜总是带着晨露;再走200米是老周的中医馆,门楣上挂着“悬壶济世”的木匾,药香能飘到路口;最后转过街角,看到青瓦门楣上“凤凰山陵园”五个鎏金大字时,就到了。门旁边的石狮子是老物件,据说是从旧祠堂搬来的,脖子上系着附近居民送的红绸子,阳光一照,红绸子像跳动的火,把整个入口都暖得发亮。
老一辈的人总爱说陵园地址的“讲究”。当年选地址时,村里的老风水先生绕着凤凰山走了三圈,最后站在南麓的土坡上说:“你们看,这背靠青山像把太师椅,前面那片小湖像面圆镜子,左边是松树林,右边是柏油路,风从山上下来,要绕三个弯才到这儿——这叫‘藏风聚气’,连声音都能存住。”后来我真的试过,在陵园里说话,声音像裹了层棉花,连自己都觉得轻。夏天的时候,松树上的蝉鸣像远处的琴音;冬天落雪,雪片飘到墓碑上,像给睡着的人盖了层薄被子,连扫雪的工人都走得很慢,怕扫碎了那片白。
对第一次来的人来说,最实用的还是交通方式。如果开车,导航直接搜“凤凰山陵园南门”,门口的停车场是免费的,不过清明、冬至那几天,早上七点就开始排队,最好提前半小时出发;如果坐公交,108路和315路的终点站就是“凤凰山陵园站”,下车就能看到入口的石狮子,站台上总有人卖白菊花,五块钱一束,花茎上还带着水珠,卖花的阿姨会说“这花新鲜,你亲人肯定喜欢”。我有次坐公交来,旁边坐了个穿蓝布衫的老人,手里攥着一包桂花糕,说“我老伴儿以前最爱吃这个,以前我总嫌她麻烦,现在我每周都来送,就顺着315路走,闭着眼都不会错”。
其实很多人记凤凰山陵园的地址,不是记那串数字,是记和亲人有关的“锚点”。我朋友小夏每周都来,她妈妈的墓碑在第三排第五个,她说“从入口进去,绕过湖边的柳树,走二十步,看到那棵歪脖子桃树,再往右数三个,就是我妈妈的位置”。那棵桃树是小夏小时候种的,现在已经长得比墓碑还高,春天开粉色的花,落在墓碑上,像妈妈当年给她扎的蝴蝶结。还有个小朋友,每次来都要给奶奶的墓碑带颗水果糖,说“奶奶以前总把糖藏在枕头底下,现在我把糖放在她的墓碑前,她一伸手就能拿到”。
去年陵园把入口的水泥路改成了石板路,说是怕老人滑倒。铺路的工人是附近的村民,说“我爷爷也在这儿,我铺的每块石头都敲三遍,保证稳当”。今年春天,陵园又在湖边种了一排绣球花,淡蓝色、浅粉色的花球挤在一起,像一片云落在地上。有次我看到个小女孩,拽着妈妈的衣角问“那些云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?”妈妈蹲下来,指着绣球花说“是呀,你奶奶住在云下面,风一吹,云就会把我们的话带过去”。小女孩听了,对着绣球花大声喊“奶奶,我考试得了满分!”风刚好吹过来,花瓣飘起来,像奶奶的手,轻轻摸了摸她的头。
傍晚的时候,我顺着石板路往回走,路过菜市场,张阿姨喊我“姑娘,带把青菜回去吧,刚摘的”;路过中医馆,老周举着茶杯喊“进来喝口茶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