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风里裹着桂香的时候,张阿姨像往年一样翻出了印着炎黄陵园logo的班车卡——塑料卡面磨得发亮,边缘还粘着去年清明沾的草屑。她看了眼手机日历,今天是重阳节,该去看老伴了。抓起装着桂花糕的保温桶,往口袋塞了包纸巾,她往工人文化宫的方向走——那是她坐了五年的班车点。
炎黄陵园的班车线路像三根系着思念的线,把市区三个角落和陵园连在一起。火车站东广场的便民服务点挨着公交枢纽,适合外地来的家属;地铁2号线终点站出口旁,年轻人下地铁就能转车;老城区工人文化宫门口,都是张阿姨这样的老住户,彼此熟得能叫出名字。常规日子里,班车每天早7点半、8点半各发一班,下午1点半、3点返程;周末加开9点早班,让想多待的人有充裕时间。张阿姨习惯坐8点半那班,刚好赶上晨露没散,能给老伴的墓碑擦得干干净净。
到了清明、冬至这样的高峰,班车就像上了发条的钟。去年清明前一周,陵园公众号推了红底白字的临时加车计划:4月1日至5日,早6点半就有头班车,每隔40分钟一班直到10点,下午返程最晚到5点。那天张阿姨坐7点的车,车上挤得满满当当——有抱婴儿的年轻妈妈,怀里孩子攥着小菊花;有拄拐杖的老爷爷,手里攥着旧照片;还有穿校服的学生,背着书包看去世的老师。司机师傅一边开车一边提醒“扶好,慢点儿没关系”,车窗外梧桐树刚发芽,嫩叶子晃得像轻轻拍肩膀。
说到司机,张阿姨还有个暖心事。去年冬天她擦墓碑太投入,差点错过4点的末班车。跑到站点时,看见班车还停着,司机小王倚在车门抽烟:“张姨,我看见你没上车,跟调度说了等你。”那天风特别大,小王把暖气开得很足,还给她倒了杯热水。张阿姨握着杯子,手暖,心里更暖——原来班车不只是交通工具,是有人等着你的安心。
要提醒的是,极端天气比如暴雨暴雪,班车可能临时调整。去年暴雪天,张阿姨一早打电话确认,接电话的姑娘声音温柔:“阿姨,今天班车暂停,等雪停通知您。”后来雪停那天,她坐中午的车,车上就她一个人,小王说“路上滑,我开慢点儿”,车辙压着雪的“咯吱”声,像老伴以前陪她踩雪的声音。
现在张阿姨走到工人文化宫门口,远远看见蓝色班车——车身上印着“炎黄陵园便民班车”,车头挂着重阳节的小灯笼。小王笑着挥手:“张姨来啦?”她点头上车,找了靠窗位置,旁边座位放着陵园秋景杂志:银杏叶铺成金毯子。摸了摸磨亮的班车卡,看了眼保温桶,她嘴角翘起来——今天的桂花糕应该还热着。
其实炎黄陵园的班车时间从不是冰冷数字。它是张阿姨手里的旧卡,是小王等她的20分钟,是车厢里飘着的桂花糕香,是每一份思念都能稳稳到达的安心。下次你要去时,不妨提前看看时间,坐上那辆蓝色班车,带着牵挂慢慢走——风会吹着衣角,阳光洒在脸上,思念会顺着班车轨迹,轻轻落在想念的人身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