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风裹着槐花香钻进衣领,李奶奶把裹着绒布的相框抱在怀里,站在安定门地铁站B口的公交站旁。她抬头看了眼墙上的时钟——6点50分,还有10分钟,炎黄陵园的专线班车就要来了。这是她这个月第三次来祭扫,上次坐出租车绕了远路,司机不认识怀长路的岔口,她攥着相框的手都攥出了汗。这次听邻居说有直达班车,她特意提前半小时来,就怕错过第一班。
在北京,像李奶奶这样的人不少。每到清明、寒衣节或是寻常的周末,市区几个交通枢纽旁总能看到捧着花、拎着祭品的身影——他们的目的地,是位于昌平区怀长路沿线的炎黄陵园。而连接这份思念与终点的,正是那班每天准时穿梭的专线班车。

炎黄陵园的市区发车点主要有两个:安定门和积水潭,都是地铁能直达的核心枢纽。安定门的发车点在地铁站B口东北50米的公交站,红色“炎黄陵园专线”的牌子很显眼;积水潭则在地铁A口出来的新华百货门口,早上7点20分发第一班。运营时间是早7点至9点半,每隔40分钟一班——这是陵园根据祭扫高峰调整的,既不让早来的人等太久,也给晚起的人留了缓冲。

从安定门出发的班车路线像一条温柔的丝带:沿着安定门外大街向北,过安贞桥转京藏高速,40分钟后到昌平西关,再走昌赤路、怀长路,最后沿着陵园路直达正门。全程约62公里,不堵车的话1小时20分钟就能到。司机王师傅跑了5年这条线,闭着眼都能数出沿途的地标:“过了安贞桥能看到奥运村的老建筑,京藏高速旁春天有油菜花,昌赤路的山楂树秋天会结果,到怀长路就快了——路两旁的野菊花是信号。”
车票单程20元,刷公交卡打8折,微信扫码也方便,不用提前预约,但高峰时段得赶早。去年清明第一天,王师傅6点半到发车点,已经有20多人在等,其中一个小姑娘举着手机给奶奶视频:“奶奶你看,我到班车点了,等下就能见到爷爷啦。”王师傅总会帮着扶老人上车,拎一下重物——他说,这条线的司机都有默契:慢点开,过减速带轻踩刹车,因为“乘客手里的花和心里的思念,都经不起颠”。
返程班车停在陵园正门停车场,蓝色车身上贴着“返程专线”贴纸,运营时间是上午10点到下午4点,每小时一班。常有乘客跑过来问:“师傅,能等我10分钟吗?我忘给妈妈带茉莉花茶了。”王师傅总笑着应:“行,不急。”有次一个老太太在墓前哭着不肯走,他陪着坐了半小时,直到老太太擦干净眼泪说:“走吧,他该嫌我啰嗦了。”
班车路线从不是冰冷的地名串。它是安定门的老槐树,是京藏高速的油菜花,是昌赤路的山楂果,是陵园门口那盏永远亮着的路灯。对李奶奶来说,它是“能到老头身边的路”;对那个每月带向日葵的小伙子来说,是“能给妈妈送花的桥”;对王师傅来说,是“帮人把思念送到地方的责任”。
车发动了,李奶奶抱着相框坐在靠窗位置,窗外的树往后退。她摸着相框里爷爷的照片,轻声说:“老头,我来了,带了你爱吃的枣泥糕。”风从窗外吹进来,吹起她的白发,吹过怀里的相框,吹向远处的山——那里有她的牵挂,有一班车,每天准时到达。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