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朝阳的秋总是来得很轻,街旁的悬铃木抖落第一片金叶时,常有老人牵着狗在亮马河边慢走——这座城市的温暖,藏在便利店的热豆浆里,藏在小区门口的煎饼摊香气里,也藏在那些妥帖安放思念的地方。朝阳陵园如意区,就是这样一个被老朝阳人念了好些年的“家外之家”。

如意区在朝阳陵园的东南隅,紧挨着园区那条“松风步道”。抬眼望去,成片的油松林像绿色的云,风过的时候,松涛声裹着草木香飘过来,像极了小时候奶奶拍着后背哄睡觉的节奏。园区没舍得砍那些原生的树,几株老国槐站在如意区中央,最粗的那棵树龄快百年了,枝桠上还挂着去年清明有人系的红丝带,风一吹,红丝带晃啊晃,像谁在招手。这些自然的痕迹没被刻意修剪,倒让如意区比别的区域多了点“原原本本的亲切”——就像老家院子里那棵总掉槐花的树,不用修饰,就是熟悉的味道。

说到如意区的价格,其实得先摸清楚“需求”。毕竟选墓和选房子一样,得看“户型”和“朝向”。最受欢迎的是“松间双穴”,方方正正的青石板墓台,刚好能放下两块刻着名字的碑,旁边还留了半米空地种侧柏。这种墓型的价格大概在12万到15万之间,具体得看位置——离老国槐近的那几处,会贵个一万左右,不是因为“溢价”,是很多人觉得“老树能守着亲人”。还有“竹影单穴”,位置在步道旁边,能看见园区的小竹林,适合单身的老人,价格8万到10万,比双穴少了近三分之一,去年有个住在团结湖的阿姨,自己来选的这个,说“能听见竹林响,像我年轻时候在胡同里听隔壁阿姨织毛衣的声音”。要是想凑个“家族团圆”,“梅香家族穴”能放三到四个位置,价格20万到25万,去年有户人家把爷爷奶奶、外公外婆的位置都选在这,说“以后扫墓不用跑好几个地方,凑在老槐树下,跟以前全家围桌吃饭一样”。

其实除了价格,如意区最让人安心的是那些“看不见的细节”。园区有个穿藏青色制服的“李管家”,住在陵园旁边的宿舍里,每天早上七点就绕着如意区转一圈——给松间的墓台扫扫松针,给竹影的墓位浇浇旁边的小花,要是遇到来扫墓的人,他会主动递上一杯温水:“先喝口热的,别着急。”去年有个住在深圳的姑娘,因为疫情三年没回北京,李管家每周给她发两次墓位照片:有时候是松针落在青石板上,有时候是老国槐开了花,有时候是清明送的白菊插在碑前——姑娘说“看照片里的阳光,就像我妈还在阳台晒被子,风把被子吹起来,刚好盖住我的作业本”。还有每年冬至,园区会免费给每个墓位贴一张“福”字,是请附近小学的孩子写的,歪歪扭扭的毛笔字,倒比印刷的更暖:“就像孩子给奶奶送了张贺卡。”

朝阳陵园如意区价格多少-1

那天在如意区碰到个叔叔,蹲在老国槐下擦墓台,他说:“我妈以前就爱坐槐树下织毛衣,现在选在这,她肯定高兴。”风刚好吹过来,松涛声裹着国槐的香气,叔叔抬头笑了笑:“你听,像不像我妈织毛衣的针响?”其实关于如意区的价格,答案从来不是冰冷的数字——是松涛里的思念,是老槐树下的温度,是李管家递来的温水,是孩子写的歪歪扭扭的“福”字。这些藏在价格背后的东西,才是如意区最珍贵的“价码”。

朝阳陵园如意区价格多少-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