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翻到手机里去年和奶奶在炎黄陵园拍的照片,梧桐叶落在她银白的发间,她笑着把我手里的月季扶正:“明年再来,我帮你留着这株最艳的。”今年清明前两周,我攥着刚买的香水月季站在地铁口,忽然想起——现在去炎黄陵园,到底要不要预约?
其实从去年下半年开始,炎黄陵园的祭扫服务悄悄多了“预约”这个温柔的规则。不是一刀切的强制,而是分时段、分场景的贴心安排。像清明、冬至这样的祭扫高峰(一般是节前两周到节日当天),最好提前3天在“炎黄陵园服务平台”公众号上约好。步骤简单得像给朋友发消息:点“祭扫预约”入口,填姓名、身份证号、同行人数,选个舒服的时间段(上午9点-11点是老人习惯的时段,下午2点-4点适合怕晒的年轻人),提交后就能收到带二维码的确认短信。上周陪邻居张阿姨去,她攥着老年机皱着眉说“我不会弄这个”,我帮她点进“代客预约”,填好她和叔叔的信息,到了门口刷码直接进——比去年挤在门口排半小时队,张阿姨的腰板都直了些:“这才像话,不用跟小伙子们抢位置。”
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调整?不是为了“设门槛”,而是想把每一份想念都护得更周全。陵园的工作人员说,去年清明当天挤进来五千多人,有位老人被挤得差点摔倒,还有人找不到停车位,抱着花在门口绕了三圈。现在预约能控制实时在园人数,高峰时维持在一千人左右——既能保留祭扫的氛围,又不会让安全感打折扣。上周三我陪妈妈去,没预约直接进(公众号显示实时在园才两百多),园子里的玉兰刚开,花瓣落在妈妈的孝服上,她摸着爸爸的碑说:“你看,今年的玉兰比去年早了三天。”那样的安静,比任何拥挤的场景都让人安心——原来预约不是限制,是让“想念”能慢慢说出口的底气。
要提醒的是,预约也有几个“小讲究”。比如预约后一定要带身份证,迟到15分钟以上可能要重新排号;如果临时有事去不了,最好提前24小时取消,不然会影响下次预约资格;非高峰时段(周一到周五上午10点前、下午3点后)其实不用约,公众号会实时更新“在园人数”,出门前扫一眼,显示“当前宽松”就可以直接去。还有祭扫高峰前一周,比如清明前七天,陵园会发“高峰预警”,可能把预约时段从2小时缩到1.5小时,这时候一定要盯紧公众号的最新通知,别跑空。
昨天傍晚我又刷了遍公众号,看到最新推文里说“本周三实时在园预计不超过三百”,赶紧给妈妈发消息:“明天上午去,不用约,带好奶奶的老花镜——她上次说想看碑上的小字。”妈妈回复:“好,再买束她最爱的茉莉。”
其实仔细想想,预约从来不是“麻烦”。当你捧着花站在碑前,不用着急赶时间,不用挤着找位置,只需要慢慢蹲下来,把茉莉放在碑沿,说一句:“我来了,今年的茉莉很香。”风会把这句话吹到云里,而云的那端,一定有人听见。毕竟,对逝者最好的告慰,从来不是“赶时间”的仪式,而是“从容”的陪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