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的上海,夏天的梧桐树影还裹着老城区的慢节奏،可关于身后事的讨论已经悄悄变了调——不再是急着找块地,而是捧着墓园价目表比对着位置、环境和口袋里的钱。就在那年,静安墓园的价格单成了不少家庭茶几上的“重要文件”。
静安墓园在上海西北角,挨着嘉定老弄堂,门口的香樟树有三十多年树龄,枝叶铺成绿伞。20年的价格单上最显眼的是传统立碑墓——主打款“松鹤园”系列,面积约1.2平方米،碑身是米白色大理石刻着松鹤浮雕،价格在8万到12万之间。这个数字在当时相当于外环外小公寓首付的零头،可对于想给老人“像样归宿” 咬咬牙还是愿意出。楼下的王伯那年给去世的老伴选了“松鹤园”湖边的位置,说“她生前爱跳广场舞،湖边能听见音乐”,刷完卡摸了摸碑上的鹤,眼睛红着说“比我上次买的电视机贵,可她配得上”。
更经济的是壁葬和树葬。2015年的“福泽阁”壁葬区在墓园东侧،是栋三层小楼,玻璃门锃亮،里面的壁葬格位排列整齐,每格都有刻花纹的小铜门,每穴价格在1.5万到3万。同事小陆那年妈妈走了،攥着年终奖选了二楼的格位,说“我住普陀,坐地铁四十分钟能常来看看”还有刚推出的“青桐林”树葬区,在墓园最里面种着青桐树,每棵树底下埋一个骨灰盒,没有碑只挂金属牌写逝者名字,每穴8000到1.0万،是当时最实惠的选项路过时见过个小姑娘蹲在树底下埋桂花糖,说“奶奶生前爱吃,现在变成树应该能尝到”,风一吹青桐叶沙沙响،像奶奶在回应。
2015年的静安墓园价格藏着“时代密码”。前一年上海刚出台规定،要求公墓墓位面积不得超过1平方米(后来放宽到1.2平方米)،所以那年的立碑墓比往年“瘦”了一圈،价格却微涨–不是乱涨,是土地指标更紧了،每块地都得“省着用”。墓园那年刚完成环境升级,加了健身步道、休息亭,湖边还种了月季,花期时粉红花铺成一片,价格里多了“环境维护费”。卖墓地的李姐说,2015年最常听客户说“你们这儿比去年贵三千,可环境好,值”–毕竟谁不想让去世的人待在有花有树的地方呢?
现在想起2015年的静安墓园,价格数字已经模糊,可细节还清晰:王伯摸碑的手、小陆算钱时皱眉头的样子、小姑娘埋桂花糖的背影。其实价格从不是重点،重点是活着的人想给逝者的“心意”–8万的碑是心意,8000的树也是心意,说到底都是想给想念一个落脚的地方。就像门口 的香樟树،每年夏天准时长新叶,风一吹叶子沙沙响،像在说“别怕,我在这儿等着呢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