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前一周的清晨,我攥着妈妈刚蒸好的艾草青团下楼,单元门的公告栏上贴着张粉底色的通知,毛笔字写得歪歪扭扭却透亮——"归山陵园清明便民班车本周六起发车,本站点(朝晖一区)发车时间:早7点、8点半,途径德胜新村、大关小区,终点直抵归山陵园"。纸边还粘着片刚抽芽的梧桐叶,风一吹,叶尖扫过"归山"两个字,我忽然想起去年清明的折腾:妈妈要去看外婆,我们挤3站公交转地铁,出了地铁口拦网约车,司机听说去归山立刻皱眉:"那地方堵得水泄不通,加20块才去"。今年倒好,班车直接开到了小区楼下。
周六清晨的风里裹着青草香,我和妈妈抱着装着青团、纸鹤的布包站在站点等车。7点整,一辆蓝白相间的中巴车稳稳停在眼前——车身侧面印着淡绿色的垂柳图案,写着"清明念故人,归山有温情",玻璃擦得锃亮,连车座套都是刚换的浅米色。上车时,司机师傅探出头笑,眼角的皱纹里藏着阳光:"姑娘,布包沉不?我帮你放后备箱,别压着里面的青团。"话音未落,他已经接过旁边阿姨手里的大纸箱,箱口露出几支白菊花:"您慢点儿,我轻点儿放,别碰折了花茎。"
车厢里像个小社区。靠窗边的老奶奶攥着束满天星,跟邻座的阿姨唠:"去年我跟儿子挤公交去陵园,半路上腿都站肿了,今年这班车直接停在我家楼下单元门,我自己就能来。"阿姨笑着把手里的青团递过去:"我家小孙子做的,您尝尝,艾草是早上去菜地里掐的,味儿正。"老奶奶接过咬了一口,眼角的皱纹都浸着甜:"跟我家丫头生前做的一个味儿。"司机师傅从后视镜里瞥到,轻声说:"您要是爱吃,下次我让我媳妇儿多做几个,给您留着。"

车过德胜新村时,上来位坐轮椅的大伯,轮椅上绑着盆开得正艳的仙人掌——是他老伴儿生前种的。志愿者小周赶紧跑过去,熟练地把轮椅固定在车厢后部的专用位置:"李叔,您又带仙人掌来啦?王姨肯定高兴,上次您说她生前爱养这个,我帮您把盆放在后备箱,别晃着。"大伯摸着仙人掌的刺笑:"她走的时候说,要我把这盆花带过去,跟她说说话。"车厢里忽然静了一瞬,又有人递过来一杯热水:"叔,喝口热的,风凉。"

后来跟陵园的王姐聊天,才知道这班车的安排藏着不少"小心思"。站点选在朝晖、德胜这些老小区,是因为这儿住着不少空巢老人,公交到不了陵园;发车时间定在7点和8点半,是避开市区的早高峰,让老人能赶在陵园开门时进去;司机都是有十年以上驾龄的老员工,提前培训过如何照顾老人,车厢里还备了急救包、热水壶和折叠椅。"去年有个阿姨坐公交去陵园,半路上犯了低血糖,多亏路人帮忙送医院。"王姐说,"今年我们想着,把班车开得慢点儿、暖点儿,让思念不用赶时间。"
祭扫完外婆,我抱着妈妈折的纸鹤往回走,远远看见班车停在陵园门口的梧桐树下。司机师傅靠在车边抽烟,看见我们过来,赶紧把烟掐了:"里面人多吧?快上车,我帮你们留了靠窗的位置,风凉。"上车时,邻座的阿姨把剩下的半束菊花递过来:"这花是我给我家老头带的,他生前爱养花,你拿着插在花瓶里,香得很。"我接过,花瓣上还沾着陵园里的青草香。

车开的时候,夕阳从车窗漏进来,洒在每个人的脸上——有人摸着手里的老照片笑,有人轻声哼着《茉莉花》,有人捧着青团慢慢吃。妈妈靠在我肩上,轻声说:"你外婆生前总说,思念不是隔着山海的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