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前的风裹着些未散的寒,炎黄陵园入口的紫藤架下,几簇玉兰正攒着花苞往上钻。往年这个时候,这里总排着弯弯曲曲的长队——老人攥着身份证踮脚往前凑,年轻人举着手机查"祭扫需要带什么",风把碎纸吹得满天飞。可今年不一样了,不少人站在架下,指尖轻点手机屏幕,扫一下预约码就悠悠然进去,连保安师傅都笑着说:"这才像踏青的样子。
我想起去年跟着邻居张阿姨的遭遇。她攥着儿子的死亡证明,在太阳底下排了四十分钟队,最后因为没带自己的身份证又得往家跑——等她再回来,裤脚沾着泥,腿肿得连布鞋都塞不进去。那时候她坐在台阶上抹眼泪:"我就是想跟我儿说说话,怎么这么难?"现在再问她,她举着手机晃了晃:"早在家就约好了,昨天晚上我还跟我儿视频,说'妈明天去看你,不用排队'。"你瞧,科技哪是冷的?它明明接住了普通人最实在的委屈。
其实预约的步骤真没想象中复杂。微信里搜"炎黄陵园"公众号,点底部"预约祭扫",界面清清爽爽的——填逝者姓名、墓区编号(忘了的话,公众号里有"墓区查询"功能)、祭扫人身份证号,再选个合适的时间 slot。我帮楼下李叔操作过,他眼神不好,我教他点"老年模式",字体"唰"地大了三倍,按钮也变圆变亮,他自己试着点了两次,抬头笑:"这比我家电视遥控器还好用。"要是真不会用智能手机,打陵园的电话010-xxxxxxx就行,客服姑娘声音软乎乎的:"阿姨您别急,我帮您填。"上周李叔自己去祭扫,回来跟我说:"门口的小姑娘认出我了,说'李叔您预约过,直接进',我这老脸都觉得有光。"
预约带来的变化,藏在陵园的每个细节里。上周末我去陵园,看见工作人员抱着一摞热乎的姜茶,在墓区里慢悠悠转悠:"阿姨喝口茶,风大。"以前哪有这功夫?去年此时,他们光维持入口秩序就喊得嗓子哑。有个穿黑外套的姑娘蹲在墓碑前擦照片,工作人员走过去帮她扶着花束:"我帮您拿,您慢慢擦。"姑娘抬头笑:"谢谢,我想多陪他一会儿。"当流程变顺了,人和人的距离就近了——连风都能慢下来,连阳光都能落在墓碑上更久一点。
还有"代祭服务",成了不少人的"定心丸"。我同事小夏因为出差没法回来,提前三天在公众号上下单:"帮我给我爸带束白菊,擦干净墓碑,拍个小视频。"昨天她给我看视频——镜头里,工作人员戴着白手套,仔细擦着墓碑上的灰尘,把菊花摆成心型,轻声说:"叔叔,小夏让我带话,说她最近升职了,想让您知道。"小夏指着屏幕里的阳光:"你看,那是我爸最喜欢的午后阳光,跟我小时候他带我去公园的样子一样。"原来不在场,也能把念想裹着阳光送过去。
风里的玉兰终于开了,花瓣落在我手心里,软乎乎的。我摸着墓碑上的名字,轻声说:"我来了,没排队,很顺利。"身后传来工作人员的声音:"阿姨,需要帮忙吗?"我摇头,望着远处的柳树——去年此时,这里是拥挤的队伍;今年此时,是慢慢走的人,是轻轻说的话,是递过来的姜茶。
其实祭扫从来不是形式,是心里那口气,是想跟那个人说"我没忘"。而炎黄陵园的网上预约,就是把那些琐碎的、麻烦的、让人委屈的事,都轻轻擦掉。让我们能更纯粹地捧着这份念想,走到他面前,说一句:"我来了,你还好吗?"风里飘着玉兰的香,像极了那个人从前给你剥的橘子味,清清爽爽的,却又沉得像一辈子的牵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