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阳光刚爬上万佛华侨陵园的汉白玉牌楼,李姐抱着母亲生前最爱的桅子花站在入口处,指尖划过手机屏幕——她昨天刚在公众号上完成预约,此刻看着“已核验”的提示,轻轻舒了口气。作为北京周边口碑不错的经营性陵园,万佛华侨陵园这些年的祭扫政策总在调整,很多家属最关心的问题就是:现在到底要不要预约?
答案是“分情况,但提前准备更安心”。如果是清明、冬至这样的祭扫高峰(一般是节前10天到节后3天),万佛陵园会严格实行“预约制”,不仅要提前3-5天在官方渠道登记,还要限定每日最大人流量;但如果是平时(周一到周五,或非节假日的周末),园区通常不强制预约,不过建议通过电话或公众号提前告知人数——毕竟陵园里有10多个分区,提前登记能让工作人员帮忙确认墓穴位置,避免家属绕路。
预约的方式其实很简单,最常用的是“万佛陵寝服务”微信公众号:点击底部菜单“祭扫预约”,填写逝者姓名、墓穴编号、祭扫人数和时间,再上传家属身份证正反面(用于实名认证),提交后10分钟内会收到短信回执。如果不太会用手机,也可以打陵园的服务热线010-8970xxxx,工作日9点到17点都有人工接待。需要注意的是,高峰时段的预约名额会比较紧张,比如去年清明当天的名额提前5天就满了,建议尽量选上午9点前或下午2点后的时间段,人流相对少些。

为什么要推行预约制?陵园的王经理说过一个细节:2021年清明没做预约,当天上午入口处排了两公里的队,有位老人因为着急差点中暑,还有家属找不到墓穴在园区里绕了半小时——“预约不是为了添麻烦,是为了让每个人都能有安静的空间和逝者对话”。现在的预约系统会自动分配“祭扫时段”,比如9:00-11:00、13:00-15:00,这样园区里的人流不会瞬间扎堆,连卫生间和停车区都能更顺畅。
除了预约,还有些小细节要注意:不管是不是高峰,进园都要带身份证(或电子身份证),配合安检(禁止携带易燃物、超大花圈);如果是代人祭扫,要提前准备逝者的关系证明;园区里有免费的便民服务点,能借到抹布、鲜花包装袋,甚至有志愿者帮忙扶老人——这些贴心的小设计,其实都是为了让“祭扫”回归“怀念”本身。
上周三上午我去陵园采访,碰到一位刚扫完墓的陈先生,他说:“我选了工作日来,没预约也让进了,园区里就几个人,风吹过松树林的声音特别清楚,我跟父亲说了半小时话,像以前在家客厅那样。”是啊,预约从来不是目的,而是让这份“想念”更从容的方式——就像李姐此刻站在母亲的墓前,把桅子花轻轻放在石碑旁,阳光穿过香樟树的缝隙洒下来,她摸了摸碑上“平安”两个字,轻声说:“妈,我来了。”
其实对于家属来说,最在意的从来不是“要不要预约”,而是“能不能好好陪逝者说说话”。万佛华侨陵园的预约政策,本质上是用一点“提前量”,换一份“不慌张”——毕竟,那些藏在岁月里的想念,值得一场从容的奔赴。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