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风裹着一丝桂香钻进窗户时,我正对着日历上圈红的“十月十五”发呆——又到了该去看父亲的日子。去年这个时候,我攥着祭扫卡挤在万佛华侨陵园的入口,梧桐道上的人流像攒动的潮水,等我终于站到父亲墓前,额角全是汗,连想说的话都被挤得支离破碎。今年邻居张阿姨提前一周就跟我说“要预约啊,现在陵园管得细,可别再像去年那样急得直转”,我当时还笑她“多大点事”,直到自己点开公众号,才懂这份“细”里藏着的温柔。
其实最开始我也不明白,不就是扫个墓吗?为什么要预约?直到上周去陵园踩点,碰到去年见过的李阿姨。她坐在银杏区的石凳上,摸着墓碑上的照片叹气:“去年没预约,我从八点等到九点半,站在队伍里看别人进进出出,急得眼泪都掉了。今年提前三天约了九点的时段,刚才站在这儿,连风都慢了,我跟老头子说了二十分钟话,他最喜欢的京剧磁带,我都敢放得大声点。”风掀起她的衣角,银杏叶落在她脚边,我突然懂了——预约不是约束,是给思念留一段不被打扰的时光。
要说预约的步骤,其实比想象中简单多了。微信里搜“万佛华侨陵园”公众号,首页最显眼的位置就是“祭扫预约”按钮,点进去填姓名、身份证号、亲属墓位号,选好日期和时段就行。我第一次操作时犯了傻,墓位号记成了隔壁叔叔的,翻遍手机照片都没找到,急得赶紧打客服电话。接电话的姑娘声音像浸了温水:“您别急,去年的祭扫卡背面有墓位号,或者您回忆下墓区名字?比如父亲的墓是不是在‘梅香区’?”我突然想起去年冬天在梅香区拍的腊梅,赶紧翻出去年的祭扫卡,果然背面印着“梅香区3排7号”,填完提交没五分钟,短信就来了:“您已成功预约10月15日9:00-11:00祭扫时段,请携带身份证及预约凭证入园。”
真到了预约的那天,我抱着父亲喜欢的碧螺春,揣着身份证出了门。陵园的入口比去年清净多了,志愿者笑着核对我的预约信息,指了指左手边的小亭子:“那边可以免费换鲜花,您要是带了纸扎,园区有集中焚烧点,不过建议您用鲜花代替,更环保。”我换了一束白菊,花瓣上还沾着晨露,走到梅香区的时候,阳光正好穿过梅树的枝桠,洒在父亲的墓碑上。我把茶叶放在碑前的石台上,倒了一杯温水——去年他总说“碧螺春要用80度的水,不然苦”——风里飘来一丝茶香,我轻声说:“爸,我来了,没迟到。”旁边的管理员大叔路过,停了停:“这茶叶香,老爷子肯定爱喝,我帮您找个干净的杯子装着?”我点点头,看着他拿来一个白瓷杯,把茶叶小心倒进去,突然想起父亲以前总用这个杯子喝茶,杯沿还有一道浅痕。
临走的时候,我站在陵园的门口回望,梅香区的腊梅树已经冒出了花苞,风里的桂香还是那么浓。其实预约哪是麻烦啊?它是让我不用再挤在人群里慌慌张张,是让我能慢慢擦干净墓碑上的灰尘,能把父亲喜欢的茶叶摆得整整齐齐,能轻声说一句“我来了”而不被打断。就像张阿姨说的:“以前总觉得‘急急忙忙’才是思念,现在才懂,‘从容’才是对亲人最好的告慰。”
是啊,思念从来都不是赶时间,是要留一段从容的时光,让那些没说够的话、没诉完的情,都能在风里、在茶香里、在阳光下,慢慢铺展开来。万佛华侨陵园的预约,不是规则,是给思念的一份“温柔缓冲”——让每一个来赴约的人,都能带着最平静的心情,和最亲爱的人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