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八宝山脚下,松涛裹着晨雾漫过青石板路,风里飘着一丝松脂的香气——这是北京最有“记忆感”的地方之一。作为刻着“人民”二字的公墓,它不是影视剧里的“权贵符号”,而是无数普通北京人最后停泊的港湾,连价格都带着股子实在的烟火气。
上周去公墓采访,刚好碰到帮父母选墓的张阿姨。她戴着副老花镜,凑在服务台的价目表前,手指划过“立碑墓”那一行:“姑娘,你看这个汉白玉碑,纹路像我妈当年织的浅蓝毛线衣——我妈在世时总说,毛线要选织得密的,经穿。这个墓位在第三区松柏间,价格12万,我觉得值。”服务人员补充说,八宝山的基础立碑墓价格大概在10万到20万之间,差异主要来自位置和材质:靠近主干道的墓位因为祭扫方便,价格会高3万左右;而藏在松柏林深处的墓位,因为更安静,价格会回落些。没有夸张的“豪华墓”,也没有哄抬的价格,就像老北京巷子里的酱菜铺,明码实价,童叟无欺。
更有意思的是生态葬的价格——这些年公墓在推树葬、花坛葬,价格只要2万到5万,有的甚至能申请民政补贴免费。上个月有个穿连帽衫的年轻人,抱着一盆月季来选花坛葬。他说:“我爸生前爱养月季,阳台的月季能开三季。选花坛葬的话,墓位就是个小花坛,我每年清明来种月季,开花的时候,就像他还在阳台喊我‘快来看,月季又开了’。”公墓的王经理说,去年生态葬的占比已经到了30%,年轻人来选的特别多,“不是因为便宜,是他们觉得‘把亲人放回自然里,比立块大石头更像活着’”。
其实在八宝山,价格从来不是“选墓的唯一标准”。有位老北京大爷,绕着公墓走了三圈,最后选了靠近西北角的松林墓位,价格15万。他摸着松树干说:“我爷爷当年是八宝山的护林员,这片松树林是他1958年种的。我小时候跟着他在林子里捡松塔,他说‘等我走了,就埋在松树下,看林子’。现在我帮爷爷完成心愿,也给我自己留个地方——等我走了,就跟爷爷一起守着这片松树林,听风吹过的声音。”你看,这里的价格背后,藏的是祖孙三代的回忆,是北京人对“根”的执念,是“把亲人放在熟悉的地方”的安心。
黄昏的时候,公墓的广播里会放《送别》,不是凄凄惨惨的版本,是轻轻的、像邻居阿姨唱的那样。有位阿姨蹲在墓前,把剥好的橘子放在碑前:“妈,这是你爱吃的沙糖桔,我挑了最甜的。价格我没乱花,就按你说的‘够吃够花就行’。”风把橘子香吹到松树林里,连价格都变得温柔起来——原来八宝山的价格,从来不是数字,是给每一段人生,找一个温暖的、像家一样的归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