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到北京的生态陵园,很多人会想起九公山长城纪念林——背靠明代长城的残垣,面朝黄花城水长城的秀水,连风穿过松林时都带着股清透的味道。不少家庭捧着亲人的照片来这儿,站在山脚下的景观台望一眼,先叹了句“这儿的风都不重”,接着就问:“师傅,这儿的墓位价格怎么算?”今天咱们就坐在松树下,把九公山的价格慢慢说开,不说那些生硬的表格,只说藏在数字里的“烟火气”。
先说说最贴自然的树葬。九公山的树葬不是“随便找棵树埋了”,而是每棵树都有自己的“身份”——侧柏苍劲,适合想“站成风景”的老人;油松挺拔,像极了一辈子刚正的长辈;还有几排银杏,秋天满树金黄,总让人选的时候想起“落叶归根”的老话。树葬的价格从几千块到一万多不等,差别在树的品种和位置:比如靠近长城遗址的侧柏树葬,比山脚下的油松树葬贵两千块,不是因为“位置好”,是站在那儿能听见风穿过长城砖缝的声音,很多老人说“像小时候在老家听老房檐的风”。去年有位阿姨选了棵山腰间的侧柏,交完钱摸了摸树干说:“我家老头一辈子爱爬山,这下他能天天看着长城,我跟着树一起长,等孙子来的时候,他能抱着树喊‘奶奶’,比对着石头碑亲多了。”
再说说大多数家庭选的立碑墓。九公山的立碑分“传统”和“生态”两种,传统立碑用的是汉白玉或花岗岩,碑身刻着龙凤、家训,底座铺着青石板,看着踏实;生态立碑更简约,用的是环保石材,碑身不做复杂雕刻,反而刻些老人生前的小习惯——爱喝茉莉花茶”“每天画一幅山水”。传统立碑的价格从三万多到十几万,比如一对汉白玉龙凤碑,碑身刻了夫妻两人的名字和“相伴六十载”的小字,加上旁边的石桌石凳,总价格大概八万;生态立碑要便宜些,比如去年有个年轻家庭选了块青石板立碑,碑身刻了孩子画的星空(老人生前最爱的就是带孙子看星星),旁边种了两株绣球,总价比传统立碑省了三成,孩子摸着碑上说:“爷爷,以后我给你带星星糖,绣球开了我拍照片给你看。”立碑的价格差在哪儿?除了材料,还有“心意”——刻一句老人的口头禅,比刻一幅龙凤图贵五百块,但很多家庭说“这五百块,买的是老人的‘味儿’”。
还有更讲“心意”的艺术墓和定制墓。艺术墓是九公山的“特色菜”,比如有个学书法的老人,墓被设计成了一本翻开的书,碑身是“书页”,刻着他生前写的“精气神”三个字,旁边摆着石制的毛笔;还有位京剧演员的墓,做成了琴的形状,碑身刻着《贵妃醉酒》的唱词,旁边种了株月季,像极了舞台上的戏服。艺术墓的价格从十几万到几十万,比如那本“书墓”,加上刻字和周围的绿化,总价大概十五万;定制墓就更“私人”了——有位老教师的家人,把墓设计成了讲台的样子,碑身刻了他生前的教案片段(“今天我们学《秋天的雨》”),旁边做了个小石凳,说是“让学生来的时候,还能坐下来和老师聊聊天”,这样的定制墓价格大概在三十万以上,但家人说:“老师一辈子站在讲台上,这下他能永远‘上课’,值。”
最后得说点“实在的”:九公山的价格里,除了墓位费,还有每年几百块的管理费,覆盖绿化、保洁和设施维护;刻字、下葬仪式这些服务是单独算的,比如刻十个字以内一百块,超过的按字加钱,下葬仪式有简单的(比如放首老人爱听的歌,献束花)和传统的(比如摆果盘、烧纸),价格从几百